关于传统政治价值观当代价值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当代价值思考 摘要:通过梳理传统中国政治生活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取向,探索传统政治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价值观;传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政治价值观对民族国家的成长起过相当的作用和影响。在政治生活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本原意义会做出不同的确定,政治价值观能够见证和反映历史的变迁。诸如在传统中国形成的“家国一体”、“伦常有序的政治价值与当时的农耕文明密切相关;而在西方近代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发展,政治生活被思想家们置于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中来考察,其本原的意义通过“自由”、“平等”、“权利”、“幸福”等等概念来加以解说,这些概念也就成了不同政治价值的代名词
政治价值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及其政治模式的选择,它是整合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反映人们在政治生活和实践中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它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抽象,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它的形成及其传播应该有其内在的规律
1、 一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是政治价值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生态土壤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第4卷732页)。政治思想是社会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从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在相当程度上,“家国一体”、“伦常有序”等政治价值的形成就与西周的井田制有内在联系。“耕者九一”的井田制是西周固有的土地制度,按照《孟子“井”字形的九个方块,每个方块一百亩,正中的一块是“公田”,四周的八块是八家农民的“私田”。“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给领主,“私田”上的收获归农民所有。井田制包含了重要的内容:一是“乡田同井”的村社集体所有制;二是“八家皆私百亩”的份地制;三是八家“同养共田”的劳役地租制。这种村社组织形式和土地制度形式,既是当时国家社会、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宗族制下宗族大家庭组织的社会、经济基础。家庭和家族之所以能够维持一种稳定关系,完全凭血亲关系, 血缘如同一根纽带, 紧紧把家庭与家族联结在一起。国在家中, 家国同构。建立在血亲关系基础之上的家庭成为能够自主地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和经济主体, 以此符合小生产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毫无疑问,在传统中国,农耕文明进程中成长起来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是传统政治价值观得以产生并发展的天然的生态土壤
2、历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推导、逻辑演证,使政治价值观得以形成并广泛传播
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脱胎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来自于古往今来思想家们理论化、系统化的演证。儒家最早就是从主持仪式者那里发展起来的,儒家在本质上只是关于秩序的学问,而这种关于秩序的学问的基础,却是古代的巫师从主持各种仪式的知识中归纳,并由孔子阐发和发展起来的。从孔子开始,儒家不仅懂得象征家庭、宗族伦常秩序仪礼的种种规则,而且更加重视它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以及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的是培养一种遵循礼仪的自觉习惯。孔子设想,当世上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阶层中的每一个人都按照这种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社会就有了秩序。全社会都能各安其分,在儒家看来,这就是伦常有序的理想境界。他们用天地阴阳的宇宙观念比赋人际关系,天尊地卑, 阳尊阴卑。宋明学者更是把它们说成是“天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常观念, 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也表达了儒家思想家们的共同政治理想
不仅如此,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也需要对不同流派的学说进行整合,从而尽可能多地得到人们的共识。在民本思想的研究和传播上,统治者、统治阶级代言人以及非主流学派等,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演绎和论证。早在先秦,思想家们便普遍主张“以民为本”,而在各种思想流派中,当然以儒家的民本论最为系统: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民,神之主也”以及“社稷重于君主”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把民提高到了政治生活的首要地位。儒家吸收了道家的“赤子”思想,把周代的“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发展到“爱民如赤子”和“父母官”这一层次。从“君轻民贵”的思想中,孟子还引伸出了“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者失天下,在孟子之后就成了人们的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了,这是政在养民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见,历代思想家们普遍认识到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他们的演证既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社会提供了评价政治生活的价值观念
3、政治价值观进入实际的政治系统,在广泛的政治实践中,政治价值得到了制度化的推广和运作,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