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中医治疗.ppt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谌莉媚内治法外治法皮肤病的中医治疗祛风法:01解表祛风02疏风散寒-桂枝汤、麻桂各半汤加减。03疏风清热-银翘散、桑菊饮、荆防汤加减。04祛风胜湿-消风散。05固表祛风-玉屏风散合牡蛎散。06养血祛风-当归饮子。07散寒法:08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09助阳散寒-阳和汤。10内治法清热法1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凉血消风汤。3利湿法4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萆薢胜湿汤、湿热方。5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除湿胃苓汤。6滋阴除湿-滋阴除湿汤。7内治法润燥法01生津润燥-润肤汤03凉血活血-凉血四物汤、凉血五花汤、凉血五根汤。05养血润燥-当归饮子、地黄饮子、养血润肤汤。02活血法04活血化瘀-活血散瘀汤。06内治法1243温通法温阳通络-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通络除痹-桂枝红花汤。平敏煎-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1234内治法外治法正确地使用外用药,治疗皮肤病,可以缩短疾病的过程,提高内治法的疗效,甚至有些皮肤病单用外治,也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皮肤病的外治方法,要根据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患部皮肤的耐受情况,进行辩证施治,合理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剂型,并向病人详细说明外用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则适得其反。01外用药的剂型02外用药的使用原则外治法制剂:将单味或复方药物加水煎成一定浓度,滤去药渣所得的溶液。应用:湿敷:适用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具体操作:用6-8层纱布(或相当厚度的毛巾),在温凉适中的药液中(冷敷10℃左右,热敷40℃-60℃)浸透、然后取出、稍稍拧挤至不滴水为度,覆盖于患处,大小适宜和皮损相当,平帖于患处,隔几分钟换一次,每次应做30分钟。功能:可用做湿敷,熏洗,具有收敛、消肿、止痒、清洁皮肤、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的药物有:马齿苋、苦参、龙胆草、千里光、生大黄等。任选1-2味煎水湿敷。12345(一)溶剂(水剂)2.熏洗:用于慢性或泛发性的皮肤病,按一定的处方将中药备齐,煎水熏洗,既可清洁皮肤,又可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方剂有:三黄洗剂:大黄、黄芩、黄柏。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水3000ml。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主治手足癣,掌跖角化、肥厚性疾病。蛇床子洗剂:蛇床子、威灵仙、当归尾、土大黄、苦参30g、主治阴囊,外阴瘙痒。脱脂洗剂:透骨草30g、皂角刺30g、雄黄10g、红花10g+水2000ml。主治脂溢性皮炎。2%采乐洗剂,20%酮康唑。注意事项:温度适宜,熏时温度可高些,以便借助药力,开通腠理,宣达气血、洗时、水温宜45℃-50℃左右,过热易烫伤皮肤,过凉则药力不足。制剂:取单味或复方中药、经煅、炼、研、碾、烧等方法处理后,研成极细的粉末而成。01功能:吸收水分,干燥保护润滑皮肤,清凉、消炎、止痒、收敛。02应用:适用于无渗出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及多汗皱折部皮肤,可将制备的药粉直接外撤在皮损表面或涂擦药膏后再扑粉剂,以利于药物的附着和吸收。03常用的药物有:祛湿散:大黄30g、黄芩30g、寒水石30g、青黛3g。04(二)粉剂(散剂)止痱粉:滑石30g、寒水石9g、冰片0.3g.痱子粉:滑石30、冰片3、陀僧3、广丹1.5-2。新三妙粉:黄柏300、青黛30、寒水石150。注意事项:粉剂作用表浅,并能与分泌物结成痂皮,故不宜用在渗出多或深在性皮肤病。制剂:用水和不溶性的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粉量为30%左右,用时振荡摇匀,根据不同的需要,可加少量甘油(5%),可减缓液体的蒸发速度,亦可增加粉剂的吸附作用。或加少量的酒精,可加速水分的蒸发速度,而增加皮肤的凉爽程度。功用:干燥、清凉、止痒、保护皮肤的作用。应用:急性或亚急性、无渗液的皮肤病。12345注意:不宜用在毛发部位或湿润、糜烂的皮损面。常用的药物:炉甘石洗剂、冰炉洗剂。(三)洗剂(混悬剂、振荡剂)应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色素减退性皮肤病、脱发、部分手足癣等。制剂:将生药用白酒或50%酒精或用食醋浸泡5-10天,滤其渣而成。功用:杀虫止痒,活血通络,刺激色素。常用的方剂有:生发酊、透骨草、干姜、红花、首乌、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