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赏析:比喻与拟人.doc
修辞手法赏析:比喻与拟人
一、教案取材出处
取材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荷塘月色》。
二、教案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比喻与拟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的敏感度和赏析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喻与拟人概念的理解及在作品中的运用。
难点: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体会比喻与拟人在作品中的效果。
章节
内容
第一章比喻与拟人概述
讲解比喻与拟人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其特点。举例说明比喻与拟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如《荷塘月色》中荷塘、月亮、微风等元素的表现。
第二章比喻在《荷塘月色》中的应用
分析作品中比喻手法的主要运用,如“月亮像一汪银色的大海”、“荷叶像一片翠绿的绒毯”等,让学生理解比喻手法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第三章拟人在《荷塘月色》中的应用
剖析作品中拟人手法的主要运用,如“月光把荷塘映照得如诗如画”、“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等,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亲切感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比喻与拟人在作品中的效果
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比喻与拟人手法在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价值。
第五章比喻与拟人赏析技巧
教授学生如何从作品中发觉、赏析比喻与拟人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案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喻与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比喻与拟人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比较分析法:对比比喻与拟人手法在相同或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区分两种手法的特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加深理解。
五、教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简要介绍比喻与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并提出问题:“在你们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手法?请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二:案例分析
教师以《荷塘月色》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比喻与拟人手法的运用:
比喻案例分析:
教师提问:“荷塘月色中,’月亮像一汪银色的大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亮比喻成大海,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拟人案例分析:
教师提问:“’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这句话是如何运用拟人手法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里通过赋予微风‘拂过’的动作和荷叶‘摇曳’的状态,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和生动感。”
教学过程三:互动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找出自己作品中运用比喻与拟人手法的例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四:比较分析
教师将两组不同作品中的比喻与拟人手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手法的异同: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特点
以某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赋予非生物以人的动作、情感,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作用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丰富意象
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教学过程五:实践活动
教师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段包含比喻与拟人手法的文字。
六、教案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作品,描写了荷塘的美景和作者的心情。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与拟人手法,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喻:通过将月亮比喻成大海,将荷叶比喻成翠绿的绒毯等,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拟人:赋予微风、荷叶等自然元素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和生动感。
本节课通过对《荷塘月色》中比喻与拟人手法的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案作业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理解,以下作业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作业一:仿写练习
作业内容:
仿照《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以校园中的一棵老槐树为主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操作步骤:
学生阅读《荷塘月色》中关于槐树的描述。
教师简要讲解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应用技巧。
学生根据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开始仿写。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作业二:创作练习
作业内容:
创作一首小诗,其中至少包含三个比喻和两个拟人手法,诗的题目自拟。
操作步骤:
学生思考并确定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教师讲解如何在诗歌中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学生开始创作,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教师收集学生作品,进行班级交流。
八、教案结语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同摸索了比喻与拟人这两种强大的修辞手法。比喻我们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拟人则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通过《荷塘月色》的案例分析,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这些手法,还体会到了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魅力。
为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