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doc

发布:2018-02-24约2.1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寻甸三中数学组 张开诚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战线的光荣任务。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合作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创新 课堂教学 培养 数学素养 教法 学法 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充分体现了实用性。现行教学模式恰恰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 要想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发展,必须创设自由而宽容的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所谓宽容,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害怕被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圆锥曲线、函数、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来处理许多事情,就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带来的效果。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情、意、行形成的客观规律矿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羞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知识、技能,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合作态度,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发展程度等方面正确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真诚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要吝啬激励赞扬。教师可先让一些中下层学生上台,回答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上黑板做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然后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另外,经常在学生作业本上写些鼓励性的话,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数学思维及其方法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题型,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为创新思维教学提供了基这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所产生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题,但若教师不教会学生如何独立开启创新思维,仍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提供了样板后,要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并设置舞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如在讲 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连接。表演完毕,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在课堂讨论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促使学生走向新学习之路。 学生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找准学生创新、求新的支点,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点燃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让创造的快乐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让创造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这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按部就班,依样画瓢,而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赋。 四、落实教学相长,促成全面发展 理想的数学教学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我们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要关注每一个具体学生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充满活力的重要特征,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高度表现。而数学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探索理想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要体现自己的研究与创造,还包括:“有效的提问”,“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有效的例题”,“有效的思维训练”,“有效的归纳”,“有效的评价”等,这是数学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克莱因)。从数学的本质和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出发,数学教学必须关注三个问题:如何振奋学生精神?体现文化的教育。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体现数学思维品质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与追求?体现科学与艺术的教育。 总之,只有将我们的数学教学理念同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学生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通过创新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展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创新、求活的数学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也将得到发展,在师生共有的教学平台上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任长松著 《课程的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