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林毅夫.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 年第 9 期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林毅夫 孙希芳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中国28 个省区在 1985 —2002 年间的面板数据 ,考察银行业结构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文章对银行业结构的分析着眼于不同规模的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相
对重要性 ,度量指标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 ,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
构的贷款余额占各地区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 。为了克服银行业结构可能存在的
内生性问题 ,文章用 1994 年启动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政策因素来构造银行业结构的
工具变量 。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 ,在中国现阶段 , 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
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关键词 :最优金融结构 银行业结构 经济增长
一 、引 言
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 ,银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 ,关于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之间的关系 , 已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现有文献着重于考察银行业集中度对银行业的经济
绩效的影响 ,部分研究认为 ,垄断性银行业结构会导致贷款供给不足和较高的贷款利率 ;有些研究
则认为 ,具有市场垄断力的银行更有动力建立和维护长期银企关系 、从而有利于提高小企业的信贷
可得性 。相关实证研究应用发达经济的数据或者跨国数据样本 ,着眼于检验上述两个方面的理论
假说的合理性 ,而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是相互冲突的。
( )
林毅夫等 2006 则从另一个角度考察银行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强调银行业的规模
结构 ,即不同规模的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 。他们认为 ,在现代的发展中国家 ,最优的银
行业结构应当以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为主体 ;而在现代的发达经济中 ,大银行和金融市场应当在金融
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文力图对这一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
在现阶段的中国 ,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具有比较优势 ,是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银行业
方面 ,在每个地区 ,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与四大国有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相互竞争 。如果林毅夫等
(2006) 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成立 ,则在中国现阶段 ,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有利于
经济增长 。
本文运用中国28 个省区在 1985 —2002 年期间的面板数据 ,考察了各个省区的银行业规模结
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文章将银行业结构定义为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 ,度量指标为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占各个省区的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 。在控制了
影响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其他主要因素后 ,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果发现 , 中小银行的
市场份额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察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是否体现
了银行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我们利用 1994 年启动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政策因素
构造了银行业结构的工具变量 。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的估计结果显示 ,银行业
林毅夫 ,世界银行 。孙希芳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 电子信箱 :sunnyxfs @hotmail . com 。作者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 )
究基地重大项 目“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研究”项 目批准号 :04JJD790001 的资助 。同时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 ,但文责
自负 。
3 1
林毅夫 、孙希芳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为了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其他解释变
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重新估计 ,估计结果再次支持我们的理
论假说 。
本文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拓展已有文献对银行业结构的讨论 。已有文献着重于分析“银行业集
中度”,本文则强调“银行业的规模结构”,二者各有侧重 ,又有相互重叠的方面 。我们认为 ,银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