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题库.docx
国家司法考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
B.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C.中华法系也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法律体系是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答案:C。中华法系是中国的封建法律和亚洲一些仿效这种法律的国家法律的总称,它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本质区别。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是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且目前虽已形成但仍在不断完善,尚不完备,所以A、B、D表述正确,C表述错误。
2.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A.故意伤害罪
B.正当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B。根据《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甲在住宅内安放防卫装置是为了防止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乙撬门侵入甲住宅的行为属于不法侵害,甲的防卫装置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发挥作用,造成乙轻伤,属于正当防卫。
填空题
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答案:刑事违法性。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2.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答案:15。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判断题
1.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
答案:正确。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自然人是最基本的法律关系主体,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等,国家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如发行国债时国家就是法律关系主体。
2.行政许可只能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答案:错误。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所以除了行政机关,符合条件的组织也可以实施行政许可。
解答题
1.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其特征如下: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例如,故意杀人罪中,行为人举刀砍向被害人的行为就属于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得逞:指犯罪行为没有具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比如在盗窃罪中,行为人未能实际取得财物就属于犯罪未得逞。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外界的客观障碍,如被害人的反抗、第三人的阻止等;也包括犯罪分子自身能力的限制,如行为人因突发疾病无法继续实施犯罪等。
2.简述合同的订立过程。
答案:合同的订立通常包括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内容具体确定;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例如,甲向乙发出邮件,表示愿意以5000元的价格购买乙的一台电脑,这就是一个要约。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比如乙收到甲的购买电脑要约后,回复同意以5000元卖给甲,乙的回复就是承诺,此时合同成立。在实际中,可能还会存在要约的撤回、撤销以及承诺的迟延等情况,但总体的订立过程主要围绕要约和承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