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员培训.ppt
1直数法。主要适用于有特定的发情求偶场所的鸡形目鸟类。2第一阶段是查明求偶地点、范围及交尾鸟类的大约数量。3第二阶段是调查求偶场上雄鸟数量。统计工作要在拂晓前后或傍晚进行,对每一个求偶场的调查不能少于3次。统计季节和时间最好的观察时间是上午黎明至11:00;下午4:00至日落。繁殖地水禽,春秋两季越冬地水禽,9月初至翌年5月水禽的统计可在陆上(在高处或直接在岸上),或在船上(小船、汽艇等)进行,最好用望远镜观察。在周围有显著的自然界限的大面积(在最好能见度范围内)水域(江湾、湖泊、被隔开的海湾、村镇间的海区)中进行统计最好。格数法:使用于计数大群的天上的飞禽,利用分格记数器进行统计。目估法:适用于数量比较大的鸟群,而应有事先练习。目数法:适用于数量比较小的鸟群。浮标法:标间距离为100m或50m均可,浮标用30cm*30cm见方的木板做成底座,木板的中央放一假水禽头,或水禽标本更佳。底座钉一铁钉系上绳子,绳的另一端拴以重物(如石头等物)沉入水底。样带法适用于在各种生境中以步行为主对多数兽类的调查。调查时步行速度每小时2-3km,主要记录动物实体和动物活动痕迹。记录时只记录前方及两侧个体,记录实体及24h内的新鲜活动痕迹到样带中线的垂直距离适用于在山体切割剧烈、地形复杂、难连续行走的特殊地区,如果记录动物实体时,样方面积为500m×500m;如果记录动物痕迹时,样方面积为50m×50m。样方法适用于南方丘陵地带的草食兽类的调查和换算系数的计算。哄赶法动物吼叫声音统计法适用于鹿科动物的调查。鹿在发情期吼叫的时间是早晨与晚间。吼叫的强弱,不仅依赖天气条件及雄鹿的体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种群的组成。吼叫的地点一般在林中空地,林中草地或林缘等处。04030102事先选好调查点,调查点间距离以不容易出现重复记录为准。且记录时要严格记好听到鹿吼的时间、方向及大致距离,以便核对,清除重复。调查和时间,一般是在早晚两个时间进行。调查者要在统计地的顺风方向的高处进行。按吼叫调查鹿,只能统计出性已成熟的雄鹿,至于总头数可以根据吼叫雄鹿对雌鹿及幼鹿的对比关系所确定的系数来计算。*将一块样地中所捕获的个体标志后再行释放,经过一定时期后再行捕捉。利用第二次捕捉到的已标志和未标志数目的比例,由第一次原标志的只数,就可以推算出原来种群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N1)动物种群总数(M1)第二次捕获动物总数(M2)第二次捕获动物中已标志的动物个体数(N2)=此法适用于鼠类、鱼类等的调查。在数量波动不大的季节里,准确度一般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对于活动范围比较大而数量比较稀少的种类则不适用。兽类活动痕迹的识别01活动痕迹包括足迹、卧迹、粪便、尿斑、啃食痕迹和食物残余等,调查时发现动物痕迹后,首先要进行详细观察,随即选择清晰的痕迹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情况判断动物的种类、性别、年龄、痕迹的新鲜度、走向等有关情况,并详细记录下来。02兽类的足趾类型跖行性:是以跗跖部着地的类型,如熊、兔、松鼠、鼠兔等。趾行性:是以趾着地的类型,如狼、狐、虎、豹等。半跖行性:是指前后足着地不同,即后足跖行性,前足趾行性的类型,如:貂、熊、紫貂、鼬等。蹄行性:是指以蹄着地的类型,如:鹿、野猪等。兽类足迹的大小和形状常因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成年和雄性的兽类个体较大,单足迹也较大,步距和足迹链的宽度也有差别。不同年龄雌性野猪的足迹大小足迹上的其他一些细节特点也是鉴定雌雄的有用根据。观察足迹的形状及测量的数据也可以分出雌雄。根据足迹判定动物年龄的可能性是有限的。I单足迹:是指动物的单个脚印而言,单足迹的形状,有圆形、卵圆形、长圆形等。按其大小,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测量时要量其最大长度和宽度,对于食肉类动物还要量其掌垫(踵)的宽度。对于偶蹄类动物,如悬蹄印迹明显,则测量应包括在内。许多兽类(如雪兔、灰鼠)的后脚足迹在前II足迹组:是指动物前后左右四足的脚印组。足迹组常因动物的种类、性别、行动特点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足迹组宽度,即左右单足迹之间的距离,对于鹿科动物的雌雄,有时具有鉴别意义。在相同条件下,根据足迹组的长度(即步距),常可估计同种动物个体的大小。然而,由于雪被状况和动物行动特点不同,足迹组的长度也就不一样。足迹组的测量是量其左右足迹最大宽度和前后足迹的最大长度。测量时左右足迹只量一侧即可,但要注意测量足迹的前缘。食肉兽类掌垫的印迹比较清楚时,也可以依据掌垫的后缘进行测量。III足迹链:是指动物行走时在雪地或泥地上留下的成行脚印。一般说来,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