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课件.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拙政园 苏州 拙政园造园背景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七十二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原址在唐代有诗人陆龟蒙德住址,元时建有大宏寺。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拙政园”。园主与当时画坛吴门派领袖文徵明是好朋友,故邀其共同进行规划设计。 拙政园山青池广,竹木掩映,建筑得宜,风格隽雅而疏朗,是明清江南文人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全园大致可分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景区。东部原名“归园田居”,中部为全园精华所在,西部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补园”,三处历史上曾一度分开,50年代重又合并向公众开放。拙政园布局因地制宜,以水为中心,各式建筑缘水而筑,格调古朴自然,充满诗情画意,呈现出池广树茂,旷远明瑟的明代江南园林风格。 东部是在荒废已久的归园田居旧址上新建的,主厅为兰雪堂,堂东北的一泓清池边,有芙蓉榭,另有天泉池,黑松冈,秫香馆,涵青亭等景。这一部分较为开朗,其构思布局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是古朴的竹坞曲水景色与自然的松冈山岛风光互衬互补,相映成趣。 中部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留有许多著名景点,这部分的景色以自然的山池风光为主调。中部主要景点如梧竹幽居,见山楼,绿漪亭,香洲,南轩,远香堂等均面水而立,造型多样别致,再联络以各式游廊曲桥,使得这一部分景色真正做到了“隐视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西部也是以水池为中心,池南建有拙政园唯一的,由两种不同木构架组成的一座鸳鸯厅。与中部相比,西部建筑较密,装饰华丽,景色基本保留了晚清补园是的风貌,是拙政园中饶有趣味的别有洞天之所在 放眼亭 拙政园东部假山上的矩形景亭。其位置在涵青亭正北,隔水池,草地互为对景,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对互衬。是中国古典园林灵活应用艺术辩证法的佳例。此区地域开阔,建筑无多,亭下假山土石相间,四周环以河道,形成一不规则的山岛。岛上树木葱郁,小路盘曲,又扼进入中部主景区之要冲,是东部景区的景观重心。因此,立于山巅的放眼亭位置重要,具有很强的点睛作用。亭取唐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而得名。现已成为游人乐于登临观赏之处:山上树木森森,山下倒影其中,夹岸翠柳成行。繁花弥望。西边有正对分隔东,中部的长廊半亭。透过树梢,中部山池美景约略可见,正与亭名之意境相契。 听雨轩 由玲珑馆循曲廊南而折东,便是另一个独立的小院,其主要建筑北向,其题额为“听雨轩”。小轩前庭院中有清水一泓,池中植荷几叶,池边栽芭蕉翠竹,轩后也有一本芭蕉,如此置景是为了突出小院听雨的风景主题。我国古典园林是融视、听欣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故园中喜欢栽植大叶植物,逢雨天便可欣赏多样而有变化的声景。南宋诗人杨万里曾作《秋雨叹》,留下“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名句,南唐李中亦有诗“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这院内蕉、荷、竹一应具有,雨天于轩中静观,目可赏濛濛细雨,耳可听潇潇淅淅的雨声,别有情趣。小亭四周以围廊相绕,看似封闭,其处处畅通,右出,沿分隔东部中部的复廊向北,便是海棠春坞。 海棠春坞位于/doc/1981522-2097049.html苏州的拙政园内,沿枇杷园玲珑馆东墙,四五花窗,游人匆匆一睥而过。只有海棠花开时节,导游会指引游客说,窗外是个小小庭院,有个好听的名字----海棠春坞。海棠春坞的砖额,是一卷打开的书,如款,刻在院南墙。位于枇杷园玲珑馆东北的一座小庭院,院中建筑坐北向南,形式极为雅洁朴素,它不拘泥于中国古典建筑一明两暗三开间的传统形式,在结构上应用了半间的形式,总共为一大一小一间半,这在占建筑七是很少见的,表明了江南园林小筑灵活随宜的风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