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问题课堂”的理论思考及尝试.doc

发布:2017-06-23约3.1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探索乡村初中学校有效课堂之路 ---关于“问题课堂”的理论思考与尝试 银川市西夏区芦花学校 林秀敏 课题提出的背景 关于有效教学,各地各校都在讲,通过理论学习我们知道,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知识进步或能力发展。 而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家庭、社会等的学习环境不是很便利和优越,只能靠教师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有效教学主张全面实现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目标,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有效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应贯穿“三讲三不讲”原则,即所谓“三讲”就是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点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同时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主动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学习上的主人。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开展了“问题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意义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其中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结构的优化、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问题解决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的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素质的提高。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主动获得知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发展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3会能对问题进行。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5会反思能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问题”教学的操作 1、“引”——问题情境要简单有效。 精彩的导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问题要适合学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切中本节课的关键。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发挥巨大的作用,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这样既优化了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又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问题意识。 2、“”——问题情境要收放有度。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常用:(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放”——问题。   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常:(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