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pdf
2023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陆卫明,王子宜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中
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又不断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二者存在密不
可分的相互关系。具体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与实践特
征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主体意识、独立精
神、鲜明特质与精神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与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而直接地影响
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进而也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内在精神,包括整体观念、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和刚健有为的奋斗品格。中国式现代
化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
念、实践要旨与价值体系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具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积极扬弃了“以民为本”的
价值取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继承超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诉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目标,创造
性转化了“富民教民”的社会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创新发展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平发展的
对外方针,丰富拓宽了“协和万邦”的对外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现代性内涵与时代精
神,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23)05-0014-12
DOI:10.16501/j.cnki.50-1019/d.2023.05.001
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亟待把握的重大课
题。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1],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这一系列重要
论述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历史定位以及二者深刻的辩证关系,对把握
该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代以降,学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探讨集中体
现在中西文化之争,大致形成了四种致思倾向:保守主义(“国粹派主张中体中用”)、自由主义
(“西化派主张西体西用”)、折衷主义(“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均属于调和折衷派”)[3]7。当代中
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则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4]356的正确主张。新时
代以来,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界更侧重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研究”
(23ZDA008),项目负责人:陆卫明。
作者简介:陆卫明,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子宜,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
士研究生。
·14·
陆卫明,王子宜.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学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