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x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为主题,结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能够形成对生命现象的敬畏和尊重,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生命现象,同时增强对健康生活的认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人体循环系统的初步知识,对血液和血管有了基本了解。他们对心脏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心脏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存在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物学实验和人体奥秘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视觉学习,通过图片和模型理解心脏结构;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心脏的功能。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心脏瓣膜的作用、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心脏的生理机制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此外,由于心脏结构的复杂性和血液循环的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和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设计心脏模型制作和血液循环路径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和血液循环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4.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心脏瓣膜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人体血液循环动画,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血液是如何在人体内流动的吗?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血液循环过程,教师总结并引出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提问: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4.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展示心脏解剖图,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
2.通过模型演示心脏瓣膜的开合,解释瓣膜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讲解心脏的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4.分析心脏搏动的原理,展示心脏搏动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根据心脏解剖图,描述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2.实验操作:制作心脏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心脏结构的理解。
3.心脏血液循环路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心脏瓣膜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心脏是如何保证血液循环顺畅的?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提问:如何保持心脏健康?
2.学生分享保持心脏健康的建议,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3.教师总结,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八)布置作业(3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家人或朋友的心脏搏动,思考心脏健康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时长共计45分钟,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学环节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心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运动与心脏健康的关系》
-《心脏解剖学入门》
-《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与识别》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阅读上述拓展阅读材料,深入了解心脏病的成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科学杂志或家长协助获取更多关于心脏健康的信息。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小型研究项目,调查学校或社区中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