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研究2008年下半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驻赣州实验区工作组对赣南地区某县。教学点。的教师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走访了9个乡镇,对其中z镇的11个教学点进行了重点调研。
一、教学点教师工作生活现状与问题
调研组所调查县的教学点大都地处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偏远地方。经历了“合班并校”的过程后,该县教学点绝对数量较之以前大幅度减少。但是,近年来,农村地区小学生源呈减少态势,部分村级小学也逐步变成教学点,因此部分地区教学点数量又有所增加。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教学点的教师队伍显现了“弱势”特征,教师的工作、生活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
1 教学点布点分散,规模偏小;教师普遍超编
调查数据显示,该县现在共有完全小学以上学校251所,另有教学点94个。教学点涉及到小学教师562人,占全县小学教师总数的14%左右。全县教学点布局十分分散,“一师一校”的教学点有28个。
在调研组重点调查的Z镇,教学点的数量以及所涉及教师、学生的数量比例更大一些。全镇有1个中心小学,3所完全小学,11个教学点。教学点分布在全镇最边远的山区,全镇教学点共有班级26个,学生全部为低年级(1至3年级)学生,人数占到了全镇同年龄阶段小学生总数的33%。每个教学点平均学生人数为26.2人,班均11.1人。按照省定教师编制标准(1:23.8)测算,全镇教学点应配教师12人,但实际教师数量则达到33人,超编近2.75倍。
2 教学点代课教师居多,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教师学科偏科现象严重,学历层次整体偏低
截止到2009年3月,在该县教学点任教的教师中,代课教师有482人,占全县现有代课教师总数的73%,教学点代课教师比例达到了86%。Z镇现有代课教师29位,其中19人在教学点任教。教学点的公办教师则大多为年老体弱的老年教师,全县教学点公办教师平均年龄达52.2岁。Z镇教学点的所有教师中,仅有女教师1人,近5年来没有一名新毕业生到教学点任教。全县教学点没有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任教数学、语文的老师比例高达92%。Z镇教学点教师具有专科学历的仅有2人,有中专或相当学历者占大多数,另有学历不合格教师4人。没有一名乡镇以上的骨干教师在教学点任教。
3 教学点远离中心校区,教师的教学教研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在Z镇的11个教学点中,有8个教学点需要复式教学。由于教师人数少,“管不过来”,只能“维持课堂不乱,学生安全别出问题”。根据教育局对Z镇教学点的调查,教学点教师普遍存在“不备课、不批改作业”的情况,绝大多数教师承认“农忙时节要花费较多时间帮助家庭干农活”。除了数学、语文外,大多数教学点自行安排的“自由”课居多。由于山高皇帝远,教学点教师各自为战,只“教”不研,教与研脱节,多数人已经长时间“没有开展过教育研究活动”;中心学校组织活动,教学点教师也因为走不开不能参加,教学点教师“可以不参加学区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教学点教师长期封闭于边远地带,对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知之甚少,教学研究名存实无;有的教学点被当地群众称为“维持会”。
4 教师在教学点的工作、生活缺乏基本保障,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该县绝大多数教学点设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湖区,缺乏必备的办学条件。在Z镇,11个教学点均没有食堂,其中8处不能通电,4处没有饮用水,2个教学点甚至没有厕所。除了教室外,教学点内其他的辅助用房很缺乏,个别的甚至没有办公室,教师只能在教室办公;教学点不能为教师提供住宿条件;师生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全镇教学点中共有计算机3台,没有一所教学点接入互联网。教学点均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设备。教学点教师普遍实行“包班制”(即每位教师负责一个班,该班的几乎所有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都由该教师承担),教师要在教室里度过每一节课,还要兼顾学生安全、学校管理,工作十分繁重。教学点公办教师没有额外补助,代课教师工资每月240元,生活十分清苦。
总之,一方面,教学点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封闭,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学点教师集中了农村教师中的老弱群体,代课教师比例过大,没有业务职称,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类培训,能力有限,水平有限。教学点的教师成为了农村教师队伍中的薄弱环节,教学点也逐渐成为农村地区教育的短板。
二、对教学点教师问题的思考
就现实意义而言,教学点为偏远山区的学生提供了便利的义务教育,对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但教学点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影响较大。教育主管部门、研究部门应对教学点以及教师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和研究。
1 教学点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