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的大一统_观念.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化中國的大一統觀念
許 仟∗ 何湘英∗∗
【摘要】
中國自古並非國名,它既不專屬某一固定的地理名稱,也無關某一朝代或
政權,更非由一個民族建構而成,過去甚且稱不上是民族國家,但到底中國
是什麼?它難 道就只是西方移植而來的政治產物而已嗎?實然,中國乃根深
蒂固地深植於中國中,它與整個 中華文化的脈動息息相關。在西方政治體系
尚未引進之前,本質的中國,並沒有「主權國家」(sovereign)的束縛,
而僅有「正統」的傳承使命;寬闊的中國,也沒有「民族國家」的焦慮,
只有「文化國家」的期許,其焦點非僅及於民族的認同,而毋寧更強化中
國文化的認同與文化意識。畢竟,中國所最關切的不是中國人來自何時或
何方,而是中國究為何。職是,單以德國統一或歐洲聯盟等西方所界定或
經歷的統一(unification)以及整合(integration)模式,根本無由反映屬於
文化層次的中國大一統。這正是現今兩岸問題之所以無法拘束於政治或經
濟領域的關鍵因素。
基此,本文旨在重現朝代的鼎革,並用以凸顯 中國文化的特徵。要檢視
各朝各族如何在政治的轉換中漸趨融入中國文化中,又如何從其間綻放更璀
璨的文化?更將進一步探究中國在融合不同特徵的文化之際,其「不同同之」
的作為又為何 ?另者,中國的主流思維究竟是什麼,而文化整合的闡釋又有
何重要意涵?凡此亦皆將在本文有所探討。
關鍵詞:文化中國,統一,整合,大一統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所教授。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所研究生。
壹、 前言
中國與整個中華文化之脈動息息相關,論及分裂中國與兩岸統一相關
政策,單就越南模式、德國統一或兩韓現象加以探討研究,顯有不足1 ,縱
然以超國家主義與政府間主義的歐洲聯盟整合模式來做借鏡,仍有偏差2 。
其關鍵即在於中國自可信史之三千餘年以來,所沉澱之「文化中國」之意
義及所蘊積之「大一統」思想。
由文化中國的面向觀之,在西方政治體系尚未引進之前,本質的中國,
並沒有「主權國家」(sovereign)的束縛,而僅有「正統」的傳承使命;
寬闊的中國,並沒有「民族國家」的焦慮,只有「文化國家」的期許;大
一統的概念與運作,更可能是介於西方所認知的統一(unification)以及整
合(integration)之間。西方所界定的「統一」,是指一種行動、過程或單
一化(unify)的結果3 ,在政治學之範疇中,艾特茲奧尼(Amitai Etzioni)將「統
一」視為「整合」的過程4 ,「整合」是經過「統一」的過程而獲得的狀態
(condition)5 6
。「整合」源自於拉丁文 integratio ,在人類學、經濟學、心理
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等各學科領域上皆有其特殊的指涉7 。概括性而言,
1 有關德國統一問題,尚可進一步分類為「西德模式」、「東德模式」以及「奧地
利模式」,以中立原則兩面討好而得偏安,因歷史因素而分;因文化與經濟因素
而合可謂之奧地利模式,東德模式是因國際角色受挫而鞏固小政權,統一前夕民
眾口稱民主實求物質。西德模式則是以經濟繁榮鞏固小政權,統一是因緣際會。
除了西德模式外,其他許多模式尚持續發展與變遷中,並未定型;尤其模式僅供
德國問題新論 ,(嘉義:南華大學,1999
參考,並不能完全套用。參考許仟,
年),頁275。
2 歐洲聯盟在 1993 年馬斯垂克條約後至 2002 年歐元流通,在在宣誓超國家主義
的履踐;然進一步觀察執委會或歐洲議會的組織與運作,今日歐盟諸會員國仍承
襲十九世紀維也納會議後國與國「協議」性格的政府間合作特質。
3 Philip Babock Gove, R. D. and The Webster editorial 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