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课题1 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2025年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十单元常见的酸、碱、盐
课题1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了解pH试纸的使用方法,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基于实验证据(实验现象)的推理能力。
3.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和使用方法。
2.pH试纸的使用方法和pH大小的含义。
教学难点
溶液酸碱度与pH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能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紫罗兰花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其花瓣颜色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时是深邃迷人的紫色,有时又转变为鲜艳夺目的红色。思考:为什么紫罗兰花有时是紫色的,有时是红色的?
【资料】展示“紫色紫罗兰和红色紫罗兰”图片。
【提问】在第六章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中,我们做了图1中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是: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变成了红色。在第三章分子的性质的学习中,我们做了图2中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是:氨分子进入到无色酚酞溶液中,使之变红。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石蕊、酚酞有哪些已有认识呢?
【资料】展示相关图片。
根据本节课的标题,推测:与环境的酸碱性有关。
回答问题: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同时,回顾旧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而便于他们形成正确且系统的“化学观念”。
环节二:实验探究石蕊、酚酞这两种指示剂的性质
【讲解】石蕊和酚酞属于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提问】指示剂具有哪些性质呢?
【演示】白醋、肥皂水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后的现象变化。
【讲解】1.通过实验,结合前面所学内容,我们知道,碳酸、白醋都是酸性溶液,氨水、肥皂水都是碱性溶液。
2.酸碱指示剂的性质:
(1)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3.酸碱指示剂的应用: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提问】阅读教材,说说酸碱指示剂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聆听,记笔记。
带着问题思考。
认真观看实验。回答问题:白醋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变成红色。肥皂水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变成蓝色。白醋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不变色,仍为无色。肥皂水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变成红色。
聆听,记笔记。
回答问题: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慎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的花瓣上,喜爱花的他马上进行冲洗,一会儿却发现紫色的花瓣变红了。惊奇的他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的发现,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和思考。结果发现,许多种花瓣的浸出液遇到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都能变色,其中变色效果最好的是地衣类生物——石蕊,这就是最早使用的酸碱指示剂。之后,人们从地衣类生物中提取蓝色粉末状的石蕊色素,制成了酸碱指示剂。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基于现象进行推理,从而获得学科核心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史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的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保持好奇心,学会观察、提问、假设和实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与实践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三:实验探究溶液的酸碱度
【提问】如何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
【实验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下列溶液点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注意:上述操作是应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讲解】完成实验后,请同学们注意:
1.pH试纸所测pH为整数。
2.不能直接把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以免带入杂质,污染试液。
3.不能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再进行测试。
【讲解】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pH越小,表示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大,表示溶液的碱性越强。要想更精准地测定酸碱度,可使用酸度计。酸度计又叫pH计,是较精准测定溶液酸碱度的仪器。
【实验探究】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测定它们的pH,并记录在表格中。
【提问】除了刚才做的实验,你知道身边哪些物质是酸性的,哪些物质是碱性的吗?
【讲解】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对生产、生活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酸碱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