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件自用》课件.ppt
中国古代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记录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风貌和审美追求。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的辉煌,再到明清小说的繁荣,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课程目标与大纲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了解各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其主要成就,理解古代文学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文学作品分析能力,提高古代文献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素养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划分1先秦文学(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221年)包括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代表作有《诗经》、《楚辞》和诸子散文等。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2秦汉文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后至东汉末年,代表作有司马迁的《史记》、汉赋、乐府诗歌等。文学开始走向繁荣。3魏晋南北朝文学(220年-589年)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以建安文学、陶渊明、谢灵运等为代表,玄言诗和山水诗兴起。4隋唐五代文学(589年-960年)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唐诗达到高峰,传奇小说兴起,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5宋元文学(960年-1368年)宋代和元代,词和曲发展成熟,话本小说兴起,代表作家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等。6明清文学(1368年-1919年)明朝至清末民初,小说和戏曲空前繁荣,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先秦文学概述先民歌谣先秦文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号子、祭祀歌舞和民间歌谣,这些口头文学形式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逐渐丰富。诗歌繁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诗歌创作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歌传统和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诗歌传统。散文兴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产生了大量富有哲理和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神话传说先秦时期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反映了先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诗经》的文学价值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誉为诗的源头。它奠定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基本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的表现手法《诗经》创造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兴的手法尤为特殊,通过自然物象引起联想,表达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生动的社会图景《诗经》内容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生活、爱情婚姻、战争征伐、宫廷生活等,是研究先秦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
《楚辞》与屈原《楚辞》的文体特征《楚辞》创立了一种新的文体,以兮字为语助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铿锵,辞藻华丽,想象丰富,风格浪漫奔放,与《诗经》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代表了南方楚文化的审美特征。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屈原(约前339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政治家、诗人。他遭谗被放逐后,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名作,最终投江自尽,人们为纪念他而有了端午节的习俗。《楚辞》的思想内涵《楚辞》作品表达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他追求光明、反抗黑暗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道德教化和人伦秩序。代表作有《论语》、《孟子》等,文风平实晓畅,多用对话体和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说服力。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反对人为束缚。《道德经》文字简约深奥,《庄子》则善用寓言,想象丰富,语言诡谲多变,充满哲理和诗意。法家以韩非为代表,主张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韩非子》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文风犀利,富有鞭辟入里的批判精神,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奢侈浪费。《墨子》语言朴素,结构严谨,以三段论证方式论述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实用性。
孔子与儒家经典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1《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是了解孔子思想的最直接资料。2六经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被视为儒家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3思想精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了爱人、忠恕、孝悌等内涵,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4
老庄思想与文学1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