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混改速度慢,重要原因是国企负债太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姚洋:混改速度慢,重要原因是国企负债太多
中国的经济增长减速有结构原因,更重要的是周期性的原因,我们没有必要悲观,政府的政策应该在保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两者任何一方不可偏废。
10月9日,第八届北京大学企业家论坛―中国创业者2016峰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姚洋作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了解中国经济的大势,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如何来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非常重要。以下为姚洋演讲内容: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
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是经济周期性的原因对我们作出判断非常重要。现在市场上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首先,减速跟周期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必那么悲观了。第二,我想澄清一些对中国经济的几个判断,比如效率问题、投资问题,还有结构调整和保增长之间的关系等。第三,杠杆率和如何去杠杆。最后,是关于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是这一次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之一。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肯定有结构性的原因,这一点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日本基本上是一样的,日本在五六十年代也是出口导向,中国也是二三十年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日本的经济减速是由于石油危机,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
日本从1973年到1993年的二十年间,增长速度一下子从1960年的9%以上,跌到了只有3.5%。但其实,日本的这二十年,是赶超的二十年。到了80年代末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开始喊出了日本第一的口号。70年代、80年代世界技术的领先者是日本,这对我们判断中国今天的形势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这么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3.5%,因为技术进步是很慢的,不可能一个经济体总是会以7%、8%的速度增长,3.5%已经相当好了。
另外一个结构性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结构变化。原来快速的工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现在已经达到顶峰,到了去工业化的阶段,增长主要靠内需来拉动,这也会使经济增长减速。
经济增长减速具有周期性原因,任何经济都有周期,包括中国。中国从1992年开始,基本上是两个大周期、四个小周期,两个上升和下降。1992年到1997年是上升期,1998年到2003年是下降,2004年到2012年是超常的扩张性,从2013年开始进入了下降期。
因此来说,GDP的增长是两个波峰,两个波谷,投资的增长率,也是一样。
从CPI和PPI来看,都是一样的,但看PPI比较准确一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PPI非常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变负了,历经十年,现在是正。
中国的经济周期基本上是每七年一个小周期,就像股市、婚姻一样,都是七年一个周期。
在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期这样的提前下,来谈中国经济的一些问题,在我看来都是一种误解。首先,经济效益。经济学家度量经济效益都用全要素生产率,抛掉劳动率的增长、资本的增长,剩下的增长是效率的改进。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残差,GDP增长速度减去了劳动和资本增长的组合。这样的情况下,一定是顺周期的,当景气增长是上升期的时候,TFP就会比较高,反之,景气下降期的时候,TFP比较低。当前社会的利用率70%左右,已经有很多工人放假回家了,但是仍然被计算到资本和劳动力里面,这样来看残差小。很多经济学家说,我们的经济增长减缓不是效率下降。
关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应该用投入来衡量。首先,用人力资本投入来衡量,近些年,我国人力资本增长率非常非常快。2010年的时候,教育部相关规划称,到2020年,大学入学率达到40%,在我和团队做教育回报率的研究时,发现年轻人的教育回报率远远大于老年人。此外,我国的研发投入超过GDP的2%,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与此同时,人均收入却不到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美国是2.7%,我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2.5%。)华为是我们国家少有的几个不计成本投入研发的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是500亿人民币,任正非称,两年之后要达到100亿美元,据了解,华为对研发的投入比硅谷一些公司还要大。
最近日本的科学家又得了诺贝尔奖,日本进入21世纪之后,有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要有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时间过了三分之一,已经有17个诺贝尔奖得主。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完成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屠呦呦的工作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我国科学家现在所做的这些研究,在今后二十年到三十年里,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因为我们的研发投入在增长,现在很多的科研都是靠经费,靠研发投入,没有经费做不出来。
上世纪日本的七八十年代就是我们未来二十年的情形,中国会比日本做地更好,没有任何理由悲观。 姚洋演讲
投资问题
有很多人说我们现在投资太多,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