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水土保持分区特点及治理经验.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黑龙江垦区水土保持分区特点及治理经验 孟凡光 朱丽坤 张文修 19
黑龙江垦区水土保持分区特点及治理经验
1 1 2
孟凡光 ,朱丽坤 ,张文修
( 1. 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 ,佳木斯 154002 ;2 .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摘要 :通过对黑龙江垦区水土保持分区特点的简述 ,分析了水土流失危害及成因 ,总结了黑龙江垦区多年水土
流失治理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分区;特点 ;治理经验 ;模式
( ) ( )
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灾情较重的农 牧 场有 该流失区共有 9 个农 牧 场 ,水土流失以风蚀
73 个 ,其中以西部 5 个分局黑土丘陵漫岗区域的耕 为主 ,土壤以沙质母质为主 ,渗透性强 ,几乎形不成
地最严重 ,其次是东部宝泉岭 、牡丹江和红兴隆分 径流 ,又加上该区干旱少雨 ,土壤沙化趋势明显 。该
局 。这些农场的耕地表层黑土被层层剥蚀流失 ,致 区水土流失面积 6 . 4 万 hm2 , 占该 区总面积 的
使土壤肥力下降 ,产量降低 。 34 . 8 % 。
1 水土保持分区特点 2 水土流失危害及成因
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区按自然地貌和土质分为 水土流失直接危及垦区生态安全及农业的可持
5 个水土保持分区: 续发展 ,坡耕地“跑水”、“跑土”、“跑肥”;沟壑增多 ,
1 . 1 北部大小兴安岭森林石质山地水土流失区 吞食土地 ,影响耕作 ;上游流失造成下游渠道 、库塘
该区水土流失农场有 13 个 ,土壤母质砂质性 , 淤积 。
岗地坡降 1/ 30 ~1/ 20 。面蚀性流失大于沟蚀性水 垦区坡岗地植被遭到破坏是在开发时期后的
土流失面积 ,重点治理面积 16 . 3 万 hm2 , 占该区总 20 余年 。未开垦前 ,地表植被基本完整 ,水土环境
面积的2 1. 6 % 。 与地貌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建场伊始 ,开
1 . 2 东部森林石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区 荒首选的是丘陵漫岗区的撂荒地及 Ⅰ类荒地 。当时
该区水土流失农场有 13 个 , 以坡耕地流失为 对水土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理念认知尚少 ,烧荒后
主 。由于母质的石质性 ,沟蚀少于面蚀流失面积 。 边开荒边在草筏下播种 ,顺坡垄长者可达 1000m 。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 15 . 7 万 hm2 , 占该区总面积的 水土流失是开发初期最先遭遇的自然与人为结合的
25 . 6 % 。 灾害 ,也迫使水土保持工程相对开展较早 。限于当
1 . 3 中部漫川漫岗水土流失区 时农田水利建设的综合能力 ,水土保持工程未能与
该流失区共有 3 1 个农场 ,土壤母质以黄土性黏 开荒进展同步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毁林 、毁草失
土质为主 ,沟蚀性水土流失重于面蚀性流失 。由于 度开荒 ,人为破坏生态现象极为严重 。如牡丹江分
地处丘陵台地区 , 岗地坡降 1/ 200 ~1/ 20 , 平地为 局各农场在 1958~1962 年 ,利用短期干旱条件无序
1/ 1000~1/ 300 ,水土流失程度重于其它区。该区水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