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河流——长江 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docx
2.3河流——长江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3河流——长江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2.3河流——长江”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最长河流长江的地理位置、流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家乡河流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通过学习长江的地理位置、流域特征,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对家乡河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素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长江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我国的河流系统中地位。
2.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
1.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格局及其变化过程。
2.分析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解决办法:
1.采用地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2.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验地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提高分析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突破思维定势。
4.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长江流域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长江流域地图、相关地理现象图片、流域特征图表以及介绍长江的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无实验操作,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环境整洁、舒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河流基本概念,如河流的形成、类型等。
2.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
二、自主学习
1.老师发放教材,让学生阅读长江的相关内容,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
2.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讨论
1.老师提出问题:“长江在我国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
2.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老师继续提问:“长江有哪些自然地理特征?”
4.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
1.老师展示长江流域地图,让学生观察长江流域的地理格局。
2.老师提出问题:“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3.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老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实践探究
1.老师提出问题:“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老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老师强调重点内容,如长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等。
七、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a.查阅资料,了解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
b.分析长江流域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反思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老师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变迁:通过收集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变迁,包括湖泊变迁、河道改道等。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搜集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
-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了解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包括名胜古迹、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变迁资料,撰写小论文或制作报告。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水资源保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
-设计以长江流域为主题的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参加专家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地方历史,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直观地感受长江流域的地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