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国际经济学第二版第十章要素的国际流动.pptx
InternationalEconomics;重点问题;主要内容;第一节资本国际流动及经济效应;(二)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1.国家资本的输出入、私人资本的输出入
2.长期资本的国际流动、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
长期资本国际流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年限
短期资本国际流动:一年或一年以内
3.直接投资、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拥有国外厂矿企业股权的25%以上(IMF)
控制股权10%以上(美国)
间接投资:证券投资;二、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
(一)资本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资本输出国:
外流资本收益增加,
国内资本变得稀缺,平均收益上升;
工人工作机会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资本输入国:
就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收益增加;
国内原有资本收益率下降;
外部效应(未开发资源或闲置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资本输出国:产业空洞化
资本引进国:经济安全;监控指??:市场占有率,品牌拥有
率,技术控制率,外资控股率;(二)对外投资的利益分配分析;三、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77年总结而成。将海默1960年提出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卡森70年代中期提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理论等综合一起。
7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的迅速兴起对国际资源的配置产生极大的影响。邓宁认为,任何单一理论都很难对现实予以科学的说明,只有综合性研究才可能有意义。;资本国际流动及经济效应;对外直接投资
所有权特定优势+市场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对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形成的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
克服了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国际间资本不流动的缺点,也克服了国际投资研究只解释资本的流动,
同时该理论把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结合起来,较全面地解释了新的国际经济现象,具有相应的实践性。
以前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综合与折中,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
也没有更好地说明中小企业的国际投资现象。;一、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迁移
15—19世纪初贩卖奴隶
19—20世纪初从欧洲到美洲
二战后,流向中东、美洲、欧洲地区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
1.国民收入的国际差异
2.各国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3.经济周期
4.伴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及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流动
5.劳动力日益具有跨国流动的必要条件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形式
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中短期国际劳务出口
留学人员
技术性劳务合作
在外资机构的工作人员等;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福利分析;三、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含义及案例分析
对于流入国
吸引人才
节约劳动力教育、培训、保健等费用
保持国际竞争力
对于流出国
智力外流
人力资本外流
侨汇收入
国外技术与管理;一、技术的国际转移
(一)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因:经济利益的驱动
对技术引进者来说:
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带给引进技术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引进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
对技术输出者来说:
转移行将过时技术,延长技术生命周期
转移技术的经济收益;(二)国际技术转移的形式
包括专利使用、技术秘密使用、制造技术的传播、专有技术的转让等。
专利:属工业产权,受国家专利法保护,专利是公开的,书面的,内容限于工业目的,保护有时间限制(10-20年)。
发明专利:产品发明、方法发明。
实用新型专利: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技术方案。不包括技术思想。
外观设计:只涉及产品外表,不涉及制造技术。;
垂直型:A国基础科研成果——B国应用型研究
或A国应用科研成果——B国生产采用
水平型:A国已应用的生产技术——B国生产中采用
简单型:先进技术转移后,不管该国采用后能否复
制出来。
吸收型:能复制出所吸收的技术,真正的技术扩散。
有偿转移:需支付转让费,即国际技术贸易。
无偿转移:不需付报酬,即国际技术合作。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经济分析
(一)技术转移的新古典价格刺激模型
;(二)中性技术进步说;(三)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四)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含义
强调适用技术的引进
适用技术不是落后技术,而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素禀赋特点、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相适应的技术。
在实践中引进与消化应该结合考虑
注重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同时应在深入研究方面努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