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评估细则.doc
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评估细则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内容
评估得分
A1.办学方向
(10分)
B1.价值引领(5
分)
1.推进党、团、队建设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1分)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有举措、有实效。(2分)
3.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保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举措,有成果。学校领导带头上思政课。(2分)
B2.教育理念(5
分)
4.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内容符合学校实际及教学规律,师生熟知。(1分)
5.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正确的育人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校园内及校园网等发布的信息无不良引导。(2分)
6.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双减”相关要求,有方案,有制度。(2分)
A2.课程规划
与管理
(20分)
B3.课程规划
(10分)
7.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资源条件,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重点,贯彻上级教育部门有关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建构学校课程方案、实施指导意见和评价制度。(4分)
8.学校注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3分)
9.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建设,重视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衔接教育。(3分)
B4.课程管理
(10分)
10.落实课程实施机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突出德育实效、提高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提升美育素养、加强劳动教育。(3分)
11.加强教材全过程管理,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2分)
12.建立课程方案的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订相关考核、奖惩等措施,保障学校课程安全实施。(3分)
13.强化国家课程研究,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完善学校教研制度,引导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提升课程实施能力。(2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内容
评估得分
A3.教学实施
(30分)
B5.课程理解
(6分)
14.研读课标、教材,形成学科育人目标,制定学期课程纲要(教学计划)。(2分)
15.加强学情调研,精准分析学情。(2分)
16.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育人素材。(2分)
B6.教学活动
(15分)
17.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好教学衔接。(3分)
18.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样态、教学案例。(3分)
19.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3分)
20.开展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及跨学科教学实践。(3分)
21.融合运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教育+”教学。(3分)
B7.教学文化
(9分)
22.关注反思、总结,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问题解决(小课题、教学日志、教学叙事等)。(3分)
23.加强区域间、学校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借鉴(集体教研、省区市活动参与)。(3分)
24.建构民主、包容的教研氛围,倡导多元评价,形成丰富的个性化教学成果。(3分)
A4.教学评价
(20分)
B8.教师评价
(10分)
25.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系统、进阶式的教师教学能力素养评价(基本功、关键教学技能)(活动方案、实施及评价量表)。(4分)
26.组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和评比活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案及听评课记录、教学评比活动方案及实施、课堂教学评价量表)。(4分)
27.提升教师课后服务水平(差异化、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师课后服务评价量表)。(2分)
B9.学生评价
(10分)
28.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综合实践、跨学科实践、社团活动等),加强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合作学习、实验探究、项目式学习等评价量表)。(3分)
29.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及评价。(3分)
30.优化阶段性评价,设计符合学段的单元评价、期中期末评价,及时了解学生阶段学习状况。(2分)
31.加强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实时和精准的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2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内容
评估得分
A5.支持保障
(20分)
B10.组织领导
(3分)
32.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把握立德树人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党员大会记录、“三会一课”、书记讲话)(1分)
33.学校校长要亲自抓教学改革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1分)
34.学校要选优配强教育教学管理团队。(1分)
B11.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