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百变金曼不变《江姐》.doc

发布:2017-04-30约1.8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百变金曼不变《江姐》   《江姐》选择金曼   虽说,人生中的选择很难完全由自己去定夺,或是机缘,或是巧合,抑或是命运,但机缘巧合中,必定有一个决定人生的定数。金曼自己也未曾料想,她的人生会被定格在《江姐》上。   金曼从小就非常清醒地知道,如何借助先天的优势去打造积极的人生。天资聪颖的她,愣是自己用歌声敲开了通往音乐天堂的大门。她的音乐天赋,没有一点儿来自家族遗传基因。“我们的家族里没有一个人是搞音乐的。”   这位生长在黑龙江省牡丹江附近林区的鲜族姑娘,打小就喜爱歌唱。凭借着开朗、阳光的个性,和喜爱用歌喉抒发情感和自我的本能,那个小时候在“平顶山”的小舞台唱歌的小姑娘,一直唱到了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和空政歌舞团的大舞台;那个在家乡为姥姥姥爷唱《白毛女》的小丫头,从唱革命歌曲,唱到了《金梭与银梭》、《祝你一路顺风》,唱红了歌剧《江姐》。   那一次,是《江姐》选择了金曼。1984年,空政歌舞团排演现代歌剧《江姐》,28岁的金曼被选为女主角。金曼不负众望,将一个崭新的江姐带给了观众。成功的《江姐》,让金曼品尝到了成功果实――1992年第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1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   然而,已经拥有鲜花和荣誉,正处事业上升期的金曼,突然作出了人生中的另外一个选择――下海经商。从此,这个“江姐”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这一消失就是10年。      金曼选择《江姐》   金曼坦言,决定告别舞台和下海经商,就是缘于不满足于当时的自我现状:“我当时觉得:如果那就是到顶了,就一点儿没意思了。我想寻找另外一种经历来锻炼和体验人生。”就这样,金曼义无反顾地玩起了房地产。   “我了解自己的天性。从小我就喜好挑战自我、体验百变的人生。我也不是所谓深谋远虑和从长计议的那种人。我只知道自己想到什么,马上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当时选择经商,也受到来自家庭、亲友们的劝阻。他们特别不理解我为什么不选择摆在面前的荣誉和成就,而非要去尝试一个未知领域。空政的领导也极力劝说我留在团里。”金曼说:“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领域和经历。收获最多的,是我通过商海,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当然,经商也让我积攒了财富。”   尽管拼打商海10年,告别舞台后的金曼仍然对歌唱事业久久不能释怀。那个挥之不去的“江姐”灵魂,总是如影随形地召唤着她。1999年底,金曼决定自主投资80万元,策划和组织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80万元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我看好这个项目。歌剧《江姐》拥有非常多的粉丝,这个戏本身就是品牌。加之我们当时挑选国内最好的交响乐团(国交和北交)和演员班底(男高音戴玉强、配音演员李杨等),我就相信能一炮打响。”   金曼精心挑选作曲家鲍元恺为歌剧《江姐》操刀“整容”:在精选歌剧《江姐》重要唱段的基础上,音乐部分通过庞大的交响音乐和合唱来衔接剧中的戏剧发展,一个全新的《江姐》在2000年亮相并举行全国巡演。2002年,这个用中国精英团队打造的别样《江姐》,两度登上人民大会堂,受到业界的高度赞誉。      10年再续《江姐》   10年再战舞台,金曼的江姐风姿仍然不减当年,这让业界格外惊喜。作曲家唐建平感慨:“一个歌剧演员能够如此献身歌剧事业,真是难能可贵。她不仅仅是投身于舞台上,而是将所有的精力、资金都投注在歌剧的创作、演出、运作,甚至教学上。”很多音乐家,都认为金曼的个性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江姐的影子。   金曼坦言,每一次饰演《江姐》,都能给予她精神层面的升华。斩不断的江姐情缘,让金曼深感自己的人生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江姐》中:“每次登台饰演江姐,我都分不清自己是金曼还是江姐。因为,在舞台上,我意识不到金曼的存在。《江姐》已经成为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看来,让《江姐》永恒是江姐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时空和历史。江姐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把自己的有生年华向歌剧奉献。”   金曼透露,未来10年,她将把重心放在歌剧教育领域。今年春季,融资2亿人民币的北大歌剧研究院的大型歌剧演出场所――北大歌剧院将在北大破土动工。作为研究院院长,金曼深感未来歌剧人才培养的紧迫感:“中国歌剧的未来发展,取决于歌剧人才的培养,而歌剧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巨大且意义深远的工程。我们希望,通过北大歌剧研究院将来的一系列工作,打造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歌剧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有才华、有潜质、有能力的青年人在歌剧舞台上打磨和锻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