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传染病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诊断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脑脊液结果。 ※ 注意:如有明显颅高压表现时,暂不宜作腰穿, 以免诱发脑疝。 * 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性脑炎 化脓性脑膜炎 中毒性菌痢 结核性脑膜炎 脑型疟疾 * 诊断标准 确诊: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乙脑病毒分离:从脑脊液、或脑组织、或血清分离乙脑病毒阳性。 * 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必须重视对症治疗,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具体办法如下: (一)降温:高烧易发生惊厥,可加重脑水肿,诱发呼吸衰竭,故必须及时降温,最好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力争降到36℃左右,其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激素等。 * 治疗原则 (二)镇静:应给以适量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如果遇抽搐患者则应尽快地用镇静剂予以控制。 (三)防止呼吸衰竭:在防治颅压增高上首先要防止痰堵造成换气不佳的缺氧,让病人侧睡,防止昏迷时舌根后坠。若已出现痰堵,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 当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引起呼吸衰竭时,应立即给以脱水剂。如病人有缺氧表现,则应早期给氧,如病人出现呼吸表浅或节律不齐时,应采用呼吸兴奋剂。 * 治疗原则 支持、综合治疗亦应重视,如认真细致的护理,高热量多维生素的营养性流质,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继发感染等。 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10%-20%左右,部分病人(约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很重要的。 * 预防 预防接种:乙脑疫苗,接种时间应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完成。 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 控制中间宿主:猪 * 蚊 蚊 人 幼猪 幼猪 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在猪体内增殖的病毒经三节吻库蚊传给人。 猪—蚊—猪 的传播环节 * * 谢谢啦!再见!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概 述 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以冬春季发病率高。 * 诊 断 带菌者及患者是传染源,未接受免疫接种者、免疫力低下者(如婴幼儿)及暴露于疫区的未来人口是高危人群。飞沫传播。 潜伏期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 诊 断 临床分期 1、前驱期约为1~2d,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多数病例于1~2d后进入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 * 诊断 临床分型 普通型 暴发型: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常于12小时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淤斑,淤点,且迅速扩大融合呈大片淤斑并伴有皮下坏死。迅速发生休克及DIC。频繁惊厥、昏迷,呼衰、脑疝。 * 流脑的瘀点瘀斑 * 大片皮下出血点和瘀斑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瘀点性面部皮疹 * 流脑出血性皮疹 * 脑膜炎球菌的脓毒血症瘀斑 * 流脑瘀斑性面部皮疹 * 女,3岁,流脑休克型。双肾上腺出血性梗死 * (流脑败血症休克型)沃—弗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皮肤紫癜,双肾上腺大片出血–肾上腺功能衰竭。 * 死于沃—弗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 诊断 周围血象 WBC↑,最高可达40×109/L,N↑ 细菌学检查 皮肤瘀点、脑脊髓涂片找菌;咽培养、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可获脑膜炎双球菌阳性结果。 * 诊断 脑脊液检 呈化脓性改变,细胞数升高至1000×106/L以上,以中性为主,蛋白质升高,糖降低。 DIC指标检测 有出血倾向者应测定 * 治疗 普通型治疗 暴发休克型治疗 暴发脑炎型的治疗 * 普通型治疗 一般治疗:密切监护,保持水电平衡。 病原治疗: 早期、足量、敏感、透过血脑屏障。 ①青霉素:敏感、透过血脑屏障差(10-30%)。 ②头孢菌素:三代头孢,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 毒性低。头孢噻肟钠 头孢曲松钠 ③氯霉素:易透过血脑屏障、敏感、有骨髓抑制。 ④磺胺药:有耐药菌株。 对症治疗:退热、降低颅内压。 * 暴发休克型治疗 尽早使用有效抗菌素:青霉素、头孢抗素菌素。 迅速纠正休克: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山莨菪碱、阿托品、多巴胺)。 肾上腺皮质激素: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