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ppt
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生物演化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是从灵长类中的猿类进化而来的。渐新世时出现了最早的猿类,广泛生活在欧亚和非洲大陆的热带森林中,在发展中产生几个分支→其中有一支高度发展的古猿,具有能在树上生活和地面生活的双重适应性,后来由于气候变冷,森林减少,他们被迫下地→逐渐适应了地面生活而演变成类人猿→至晚第三纪上新世时出现了最早的人类。人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早期猿人(古猿)阶段(上新世-早更新世):能用两足直立行走,本能地使用天然工具。化石代表为非洲的南方古猿和我国的腊玛古猿。?晚期猿人(猿人)阶段(中更新世):四肢已接近人形状,能制造原始石器和骨器,开始用火。化石代表有北京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及爪哇猿人等(图3.96)。能制造较精巧的石器、骨器,会用兽皮蔽体,脑量增大和脑结构较复杂。化石代表有广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及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晚更新世〕:01能制造复杂的石器,已会用兽皮缝制衣服,用骨、贝壳等造装饰品,开始熟食,脑量和脑结构与现代人差不多。化石代表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克鲁玛奴人等。新人进一步发展成现代真人类(全新世)。晚期智人(新人)阶段(晚更新世晚期):02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前古生代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40亿年时间,大致可以24亿年前为界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二个阶段。太古代时,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壳下的高热物质经常向地表喷出和侵溢,因而火山活动也极强烈。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只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陆块(称之为陆核),现今每个大陆都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陆核。第四节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1地球形成以来,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球曾经历了许多重大和复杂的变化。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有文物可考、文字可查,而地球本身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文物”和“文字”来记载它的历史,这就是留存在地壳中的地层、古生物化石和各种各样的构造变动遗迹。因此,根据地层、化石和构造变动遗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就可正确地恢复地壳的地质发展历史。2地质年代一、地质年代(一)古生物和化石划分地质年代和恢复地史的工作,很重要的依据是化石。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但并不是所有古代生物都能保存成化石的,多数遗体被腐烂、破碎或溶解掉,要保存为化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质纤维等;(2)生物死亡后要迅速被掩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成化石;(3)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炭化作用,或与CaCO3,SiO2等物质进行交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石。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一定的环境,如陆地或海洋,分别繁殖着不同的生物。故分折古生物化石的结构和特征,可以推断它当时生活的古地理与古气候环境。如珊瑚只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里,在地层中发现珊瑚化石,就可说明此地区当时是个温暖广阔的浅海。04指相化石——凡能指示古地理环境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03标准化石——生存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地区广、个体数目多的生物种类形成的化石,有重大意义。如只生存在早古生代的三叶虫,奥陶、志留纪的笔石等。01有些古生物由于在地质历史中生存时间很长,对划分地层年代没有什么意义。02绝对地质年代——是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并据其蜕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例如铀铅法,就是利用238U不断蜕变为206Pb(1g238U—年可蜕变出7.4×10-9g206Pb),分析岩石中含铀矿物的铀、铅比例。就可计算出此岩石的绝对年龄。此外,还有铀钍法、钾氩法、铷锶法、碳同位素等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要恢复地史,首先要解决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有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2、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就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是:(1)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2)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