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HO 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
级别
分级标准
0 级
无症状
I 级
口腔黏膜出现红斑,伴有疼痛,但不影响进食
II 级
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溃疡,但能进食固体食物
III 级
口腔黏膜出现严重的红斑和溃疡,不能进食固体食物
IV 级
溃疡融合成片,有坏死,不能进食
口腔黏膜炎的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
风险因素
轻度风险
女性 □ ≥60岁 □ 吸烟 □ 饮酒
佩戴义齿 □ 口腔卫生不良 □ 口腔pH值<6.5
中度风险
有口腔疾患(龋齿、牙周病等) □ 口干/唾液分泌不足
有营养不良的风险、营养状况差 □ 脱水
疾病终末期 □ 重度骨髓抑制
合并糖尿病或免疫缺陷病
接受氧疗、留置鼻胃管等可能导致口腔干燥的治疗
服用靶向药物 □ 服用双磷酸盐制剂 □ 服用镇静剂
服用阿片类药物 □ 服用利尿剂
高度风险
头颈部放疗
大剂量化疗
自体/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注:有 2 个及以上中度风险因素为高风险人群,有 3 个及以上轻度风险因素为中度风险人群;合并多个口腔黏膜炎相关风险因素时,以高级别风险为准
口腔黏膜炎继发感染征象
感染类别
症状/体征
白色念珠菌感染
好发于唇、舌、颊、腭。通常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伴灼热、干燥、刺痛,1~2 d后出现散在白色斑点,随后融合成片,呈奶酪样、珍珠白色, 覆盖在舌体、上颚、颊部,容易刮掉,露出溃疡面,偶有出血
病毒感染
发病初期表现为口腔黏膜及口角处软组织肿胀,可见多个散在或成簇的疱疹样水疱,疼痛剧烈,可或不伴有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疱破溃后形成大小不等溃疡,形状不规则,周围黏膜红肿充血,溃疡表面可见渗液。恢复期溃疡表面可形成黄白色假膜并形成血痂
细菌感染
口腔黏膜充血,局部形成边界清楚的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盖一层黄色、灰黄色或黄白色假膜,溃疡伴疼痛,可伴发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