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
篇一: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汇总报告
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河流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只是客观的经济效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头疼环境问题,近年来,运河河水污染严重,水体乌黑发臭,致使鱼类无法生存,大量死鱼漂浮水面,河岸两侧了无生机。除此之外河滩水位下降,垃圾堆弃成山,严重的影响到了河岸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和生活起居。对此,我院特派出七个实践小队,前往家乡运河流经处,一探究竟。 第一小队吴桥
京杭大运河吴桥段属南运河,南运河南
起山东临清,流经德州,再经河北吴桥、东
光、泊头、沧县、青县入天津市静海,又经
西青区杨柳青入红桥区,流经红桥区南部,
至三岔河口与北运河汇合。
京杭大运河吴桥段南起宋门乡第六屯,北至梁集镇董庄北,
全段长34.8公里,河底宽40米,河口宽100——500米,河底高程12.88——11米,堤顶高程22.8——21.25米,流经宋门、桑园、安陵、梁集四个乡镇,是吴桥县与衡水市景县的界河。据吴桥县文保所长杨双印介绍,这一段河道南北地势相差较大,所以弯道就设置得比较多。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了影响古运河风貌的四点问题
第一,河岸途径村镇两旁的生活垃圾肆意倾倒,形成断续的固体废物污染带,风吹雨淋,极易将污物带入河道形成二次污染,同时生活垃圾的堆放,容易招致蛇鼠一类穴居动物繁衍,易对运河河堤造成透洞和溃坝危险。
第二,河水的污染问题,一是上游企业多年的排污行为,使河道底土变为酱紫色,河道水流污浊不堪,臭味较大,每年引黄济津和引黄济沧需要先期冲污才能实施;二是由于河滩地较宽,农民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也对河道形成了隐形污染。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为保护京沪铁路,遇到大洪水需要泄洪时,往往要对景县方的河堤决堤蓄洪,同时沿岸百姓对河堤盗土滥挖,使得景县方的河堤大部分与地面平高。
第四,村民对于运河滩的肆意开荒,甚至侵占河道,使得运河破坏了原有的风貌。
第二站故城
衡水段京杭大运河属于七段中鲁运河的
鲁南运河。鲁南运河,北起黄河,南至韩庄,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照片中显示,本次调查时正处于大运河清淤时段。清淤工程是从2014年年底开始的,但结束时间还不确定。
第三站景县
京杭运河起点北京,之后流经天津、沧州、接着就是景县华家口的夯土坝。夯土坝“长255米、堤面为8米,宽度8米,堤面到河道约12至13米高。
2012年8月20日景县对华家口夯土险工进行修缮保护。近
几年,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重新加固维修的京杭大
运河华家口“糯米大坝”,京杭
大运河河北景县华家口“糯
米大坝”进行了历时3个月
加固维修。2013年,
华家口“糯米大坝”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
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由于年代久远,华家口“糯米大坝”整体下沉,裸露部分多处开裂,局部风化。此次重新加固维修采用了与1911年相同的夯筑工艺。
走访华家口时,当地老人感叹道他年轻时运河的水还很多:“每天河里都有木船南来北往,往北的去天津,南下的去苏州杭州。晚上经常有船在华
家口靠岸,不少南方口
音的人到村里买吃的买
烟抽。那时村里还有很
多人以拉纤为生。”而现
如今该段大运河受多年来河水、雨水、风力侵蚀,冻融风化及坝顶过往载重车辆震轧,乃至地震等多种因素影响,坝体失去内聚力,造成剥落、疏松、不均匀沉降,内坡下滑等现象,坝体本身损伤十分严重。与此同时,生活垃圾被弃河道的现象比比皆是,环境问题令人担忧。
第四站泊头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
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泊头的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泊头始建于东汉,因运河槽运兴起而得名,由运河码头发展而成,其商业特色鲜明,商贸经济繁荣。《南皮县志》
云:“运河开通后,运输便利,尤易发达商业,就泊头镇一处而
言,两岸商贾云集,为数百里
所未有。”清后期,泊头已称
运河巨镇,民国初期,则东西
两岸殷实、商号不下千余家,
轮舶辐辏,阑阉填盈,实为津
南一大商埠。
据附近居住的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