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病毒性肝炎概况.ppt
*肝HBV在体内的复制过程——是一个逆转录过程HBVDNAcccDNA前基因组RNAHBV损伤肝细胞的机理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HBV本身无细胞致病性三类淋巴细胞参与NK细胞:不需致敏CTL(CD8+):主要靶抗原为肝细胞膜上HBcAg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ADCC)抗-LSP抗-LMP自身免疫(四)临床特点*乙肝1.潜伏期:2~6个月急性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死亡慢性携带者痊愈肝硬化痊愈死亡静止性肝硬化2.临床类型:乙肝●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亦可阳性。大部分肝组织有病理变化。(五)预后●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10%>10%“三部曲”HBV感染的可能转归急性乙肝感染慢性HBV感染5-10%成年期感染95%围产期/婴幼儿期感染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慢性肝炎5年內12-20%5年內6-15%5年內20-23%10%~30%三、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一)病原学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9年Chiron公司利用逆转录酶随机引物从受染的黑猩猩血清中成功克隆出与HCVRNA互补的cDNA。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可能属黄病毒属1.HCV形态特征丙肝血清中病毒含量少,直到1991年阿部贤治才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HCV颗粒。病毒直径36~62nm,球形,与黄病毒相似2.HCV基因组结构HCVRNA全长约10kb含三个编码区C区M区E区核心蛋白“C”基质蛋白“M”外膜蛋白“M”(高度保守)(易变)●HCV基因型:10个,我国主要为Ⅱ型3.抗-HCV目前尚无法检测HCV的抗原成份。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二)流行病学*丙肝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其他:性传播、垂直传播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健康人群0.7%~3.1%,某些地区献血员甚至高达10%以上。(三)发病机理与乙肝类似,也以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四)临床特点*预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无症状HCV携带者多见急性丙肝较少见慢性丙肝表现酷似慢性乙肝,但起病较隐匿,临床症状及ALT升高水平较乙肝轻。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01HCV感染慢性化率为40%~50%,有报道高达87.5%30%~50%的慢性HCV感染者发展为肝硬化HCV感染者肝癌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乙肝HCV感染极易转为慢性02四、丁型病毒性肝炎丁肝(一)病原学HDV,又称δ因子。为单股负链RNA病毒。HDV为缺陷病毒,必须依赖嗜肝DNA病毒才能复制。1.HDV形态:直径:35~37nm核心为HDVRNA和HDAg表面包裹HBsAg2.HDAg和抗-HDV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抗HDV-IgM:是HDV早期感染标志慢性HDV感染时,两种抗体可长期共存抗HDV-IgG:是HDV既往感染的标志(二)流行病学*肝传染源:急、慢性丁肝病人及慢性HBV/HDV携带者。发病机理我国似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2.传播途径:同HBVco-infction未受HBV感染的人群super-infection已受HBV感染的人群可能既有病毒的直接作用,也有宿主免疫反应介导3.易感人群(四)临床表现及预后丁肝HBV感染者混合或重叠感染HDV后易加重病情易慢性化易演变为肝硬化易发展为肝癌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HAVHBVHCVHDVHEV基因组RNADNARNARNARNA传播途径消化道血液/体液血液/体液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