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網路概論-ip位址.ppt.ppt

发布:2016-10-14约1.07万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網路 (Subnet) - (5/12) 切割為子網路的原理(4/6) 換言之, 從主機位址借用了 3 Bits 之後, 便可以切割出 8 個子網路。當然, 相對地主機位址長度變短後, 所擁有的 IP 位址數量也減少了。 以上例而言, 原先 Class B 可以有 216 = 65536 個可用的主機位址;而分割成 8 個子網路時, 每個子網路僅有 213 = 8192 個可用的主機位址。 由於子網路位址必須取自於主機位址, 每『借用』 n 個主機位址的位元, 便會產生 2n 個子網路。因此, 子網路的數目必然是 2 的冪方, 也就是 22、23、24、25 等數目。 子網路 (Subnet) - (6/12) 切割為子網路的原理(5/6) 下表列出 Class B 網路可能切割子網路的方式: 子網路 (Subnet) - (7/12) 切割為子網路的原理(6/6) 下表列出 Class C 網路可能切割子網路的方式 上表只是表示使用多少個位元作為子網路位址時, 可產生的子網路與可分配主機位址的數目。但在實際應用上, 必須記得子網路位址與主機位址不得全為 0 或 1 的原則。 子網路 (Subnet) - (8/12) 子網路遮罩 (1/5) 子網路不僅是單純的將 IP 位址加以切割, 其關鍵在於切割後的子網路必須能夠正常地與其他網路相互連接, 也就是在路由過程中仍然能識別這些子網路。此時, 便產生了一個問題:無法從 IP 位址的前導位元, 來判斷網路位址與主機位址有多少個位元。 以上述 A 企業最後所分配到的網路位址為例, 雖然其前導位元仍然為 10, 但是經過子網路切割後, 主機位址長度並非 Class B 的 16 Bits, 而是小於或等於 14 個位元 (因為至少借 2 Bits 作為子網路位址)。 因此, 勢必要利用其他方法來判斷 IP 位址中哪幾個位元為網路位址, 哪幾個位元為主機位址。子網路遮罩 (Subnet Mask) 正是為了此目的因應而生。 子網路 (Subnet) - (9/12) 子網路遮罩 (2/5) 以下說明子網路遮罩的特性: 子網路遮罩長度為 32 Bits, 與 IP 位址的長度相同。 子網路遮罩必須是由一串連續的 1, 再跟上一串連續的 0 所組成。因此, 子網路遮罩可以是以下的 32 位數字: 但不可以是如下的數字: 子網路 (Subnet) - (10/12) 子網路遮罩 (3/5) 子網路遮罩通常也用與 IP 位址相同的十進位來表示。例如: 通常寫作: 子網路遮罩必須與 IP 位址配對使用才有意義。 單獨的子網路遮罩不具任何意義。 當子網路遮罩與 IP 位址一起時, 子網路遮罩的 1 對映至 IP 位址便是代表網路位址位元, 0 對映至 IP 位址便是代表主機位址位元。例如: 子網路 (Subnet) - (11/12) 子網路遮罩 (4/5) 代表此 IP 位址的前 21 Bits 為網路位址, 後 11 Bits 為主機位址。路由過程中, 便是據此來判斷 IP 位址中網路位址的長度, 以便能將 IP 封包正確地轉送至目的網路。上述 IP 位址與子網路遮罩的組合亦可寫成: 『/』前面是正常的 IP 表示法, 『/』後面的數字 21 則代表子網路遮罩中 1 的數目。 原有等級式的網路位址仍然可繼續使用。以 Class C 的 IP 為例: 若不執行子網路切割, 則其子網路遮罩為: 換言之, 原先使用 A、B、C 三種等級的網路仍然可繼續使用, 只是必須額外設定對應的子網路遮罩。 子網路 (Subnet) - (12/12) 子網路遮罩 (5/5) Class A、B、C 固定對應的子網路遮罩如下: 無等級的 IP 位址 - (1/6) 當初在設計 IP 位址的等級時, 網路環境主要是由大型主機所組成, 主機與網路的總數都相當有限。 但隨著個人電腦與網路技術的快速普及, 各種大小的網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對於 IP 位址的需求也迅速增加。3 種等級的 IP 位址分配方式, 很快便產生了一些問題。 這其中最嚴重的便是 Class B 的 IP 位址面臨缺貨的危機;但是相對地, Class C 使用的數量則僅是緩慢成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便產生了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CIDR), 亦即無等級 (Classless) 的 IP 位址劃分方式。 無等級的 IP 位址 - (2/6) CIDR 原理 (1/2) 其實, Class B 那麼快被耗盡, 有很多位址空間是浪費掉了。 舉例而言, 假設 B 企業需要 1500 個 IP 位址, 由於 Class C 位址只能供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