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要点讲解.doc

发布:2016-04-20约1.01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届高三历史12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第1至第5页,第Ⅱ卷第5至第6 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1.一般认为,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县制较早地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与县相比,郡有军事 渊源,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但最终县成为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这反映出 A.当时秦国已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魏国与周边各国的争霸战争频繁 C.当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 D.先秦已具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 2.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 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3.从以下史书所载内容中,能够获得 A.尚书参与中枢决策 B.尚书专权已成常态 C.皇权受到尚书制约 D.尚书令始设于汉代 4.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如南北朝时,为了显示对御史的尊宠,实行“御史专道”;唐太宗时,准谏议官入宰相府共议国事。这些封建帝王的做法目的在于 A.凸显监察官的独立性 B.树立监察官的权威性 C.利于扩大监察官职责 D.防止监察官独断专横 5.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一般认 为,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 A.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 C.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 6.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宋代成都“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贫而未仕则卖白龙丸,一日得官,止不复 卖;城北郭氏卖豉亦然,皆不肯为市井商贾或举货营利之事”。这种现象 A.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B.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C.打破了坊市的限制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林则徐禁烟时特别重视使用“具结”(即写保证书),外商“具结”后,如再走私,即予正法。林则徐禁烟 时要求外商“具结”的直接目的是 A.构建中外商品流通诚信体系 B.从根本上解决鸦片走私现象 C.以非刑罚方式管理外商行为 D.坚决捍卫清政府的根本利益 8.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 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 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机构的核心,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这些早期的公共领域逐渐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转到了政治领域。据此分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应始于 A.维新变法时期 B.清末“预备立宪” C.辛亥革命前后 D.新文化运动期间 9.据统计,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在中国经营成功的外资企业和华资企业每年回收他们资本投资最初 市场价值的只有10%或者略多一点。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农村的贫困现状限制了市场消费 B.民族工业发展的先天不足与后天畸形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顽固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10. 19 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11. 19 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1935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中论及到:“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是基于 A.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 B.长征实现了中共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 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D.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12.抗战期间美国记者贝尔登访问敌后抗日根据地时,曾感慨地说:“当你把一种力量看作是亲爹娘时, 你便承认这种力量是生活中的唯一权威。你就要使自己的希望、行动和思想都符合于这种自称代表 人民意志的力量所指定的道德准则。”这句话在一定程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