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50000 -1:250000)》(审定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
DDxxxx—xx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1:50000 -1:250000)
(送审稿)
2005年3月 目 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1.1 主题内容 1
1.2 适用范围 1
2 引用标准与规范 1
3 总 则 1
3.1 目的任务 1
3.2 总体要求 2
4 术 语 2
5 设计编写 3
5.1 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 3
5.2 野外踏勘 4
5.3 预研究 4
5.4 设计书编制提纲 4
6 调查内容与要求 6
6.1 污染源调查 6
6.2 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7
6.2.1 一般规定 7
6.2.2 包气带结构调查 7
6.2.3 补给径流排泄变化调查 7
6.2.4 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 8
6.3 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 8
6.3.1 一般要求 8
6.3.2 采样点 8
6.3.3 样品测试指标 9
6.3.4 样品采集与保管 11
7 调查技术方法 13
7.1 一般规定 13
7.2 遥感技术 13
7.3 地球物理勘探 14
7.4 水文钻探 15
7.5 环境同位素与示踪技术 15
7.6 地下水动态监测 15
8 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 15
8.1 样品测试基本条件 15
8.1.1 实验室资质 15
8.1.2 实验测试人员 15
8.1.3 实验室设施与环境 15
8.1.4 仪器设备 16
8.1.5 量值溯源 16
8.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6
8.2.1 测试前的质量控制 16
8.2.2 测试中的控制程序 18
8.2.3 测试后的质量控制 19
8.3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20
8.3.1 工作原则 20
8.3.2 工作依据 20
8.3.3 质量控制程序 20
9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21
9.1 地下水质量评价 21
9.1.1 一般要求 21
9.1.2 评价指标 21
9.1.3 评价标准 21
9.1.4 评价方法 21
9.2 地下水污染评价 22
9.2.1 一般要求 22
9.2.2 评价指标 22
9.2.3 评价标准 22
9.2.4 评价方法 23
9.3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 24
9.3.1 一般要求 24
9.3.2 评价方法 25
10 图系编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25
10.1 一般要求 25
10.2 基础图件 25
10.3 主体成果图 25
10.3.1 地下水化学图组 25
10.3.2 地下水质量分布图组 26
10.3.3 地下水污染现状图组 26
10.3.4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分区图 26
10.3.5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26
11 成果及报告编写 26
11.1 项目成果提交 26
11.2 报告编制提纲 26
12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设 28
附件A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表格 29
附件B 样品测试和质量控制 65
附件C 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评价方法(DRASTIC) 69
附件D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区原则 73
前 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总供水量的近20%来自地下水。全国400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华北和西北城市供水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高达72%和66%,许多城市地下水几乎是唯一的供水水源。近20年来,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等的不合理处置,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日趋加重。根据国土资源部门长期地下水监测资料、两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1981-1984,1999-2002)结果以及1999年以来开展的北京地区、长江三角地区、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结果,初步显示我国地下水污染范围日益扩大,水质整体下降,“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微量有机污染物普遍检出,国际普遍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地下水中也有部分检出。目前,我国从未系统开展过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对地下水污染总体状况还缺乏了解,对地下水污染的潜在危害认识不足。为全面掌握我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饮水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为规范、指导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在总结已有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基础上,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执笔人员有:文冬光、孙继朝、吴登定、何江涛、邱心飞、汪珊、王苏明、佟元清、刘菲、郭秀红、徐慧珍、陈鸿汉、李广贺、林建。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