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登记表.docx

发布:2025-03-23约2.9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登记表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及相关医务人员。

3.定义

-医疗差错: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造成患者病情延误、治疗时间延长、增加痛苦,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医疗行为。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二、医疗差错事故的预防

1.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包括专业技能、诊疗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

-开展医疗安全相关的培训活动,如医疗风险防范、医患沟通技巧等,增强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沟通能力。

2.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各科室、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医疗行为有章可循。

-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3.强化医患沟通

-医务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和诉求,如实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方案、预后等情况,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沟通效果,避免因沟通不畅引发医患纠纷。

4.合理配备医疗资源

-根据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设备、药品、人员等资源,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医疗质量。

三、医疗差错事故的报告与处理

1.报告流程

-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并及时向医务科报告。

-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调查、分析,初步判断差错事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向主管院长报告。

-主管院长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医院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调查与分析

-医院应成立专门的医疗差错事故调查组,对差错事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事件经过、原因分析、相关人员的责任认定等。

-调查组应收集相关的病历资料、检查报告、护理记录等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明确责任。

3.处理原则

-事实清楚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准确认定差错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客观公正原则:对差错事故的处理要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通过对差错事故的处理,教育医务人员吸取教训,同时对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4.处理措施

-医疗差错:

-科室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当事人写出书面检讨,在科室内部进行批评教育。

-视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相应的经济处罚。

-一般医疗事故:

-医院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明确事故责任。

-对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等行政处分。

-责令责任人向患者及其家属赔礼道歉,并根据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制定防范措施。

-重大医疗事故: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对责任人给予降职、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医院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并向社会公开道歉,以挽回社会影响。

四、医疗差错事故的登记

1.登记表的设计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表应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科室、当事人姓名、职称、事件经过、后果、原因分析、处理结果等。

-登记表应采用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便于记录和查询。

2.登记要求

-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后,当事人应在24小时内填写登记表,并上报科室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应在接到报告后的2个工作日内,对登记表进行审核,并签字确认后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应在收到登记表后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