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旅游资源调查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德化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目录)
一、德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特点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
(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德化县旅游业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旅游工作领导
(二)加大旅游引资投入
(三)加快旅游资源整合
(四)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五)优化旅游要素配置
(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七)开发旅游精品路线
(八)创新旅游促销手法
四、近期旅游业发展建议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修改稿)
旅游业属于“无烟”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促进开放,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德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德化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历史古迹众多,陶瓷艺术精湛,山水风光秀丽,民俗风情得体,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旅游业发展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2005年,德化县接待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12.3万人次,年均增长15.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15%;2005年旅游总收入8280万元,比2000年增加3690万元,年均增长15.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15%。据统计,按旅游目的分类,游客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为主的占70%左右;科研调查、商务活动、公务、进香朝拜、健身、购物和其它旅游的大约占30%。
2、旅游资源分布集中。德化旅游资源集中在北部赤水镇、雷峰镇、南埕镇、水口镇以及城关浔中镇,有“一窑两漂四山”(即屈斗宫古窑址,石牛山、戴云山、唐寨山、九仙山和石龙溪、桃仙溪)等重要旅游景点。城区旅游资源包括浔中镇和龙浔镇,是以陶瓷及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区;石牛山旅游资源包括南埕镇与水口镇的东南部区域;戴
云山与九仙山旅游资源包括赤水镇、上涌镇、雷峰镇和大铭乡;其中,戴云山和双芹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九仙山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重的旅游区域。北部的汤头乡、杨梅乡、大铭乡和南部的国宝乡、三班镇,旅游资源比较少。
3、游客本省为主、外省境外为辅。从游客来源地分析,2002年国内游客占99.7%,境外游客占0.03%。在国内游客中,省内游客占77.2%,省外游客占22.8%。据2004年市场调查资料,北京、上海、江西、广东、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客源占16%以上。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正在发展中,游客到德化只有公路,县城通往景区大都没有开通固定旅游公交巴士,因此,到德化游客以自驾车族的散客为主,旅游团客流尚未形成规模。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
1、气候舒适宜人。德化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6C-19.5C(海拔240-1000米),最热月(七月)为23C-27.5C,最冷月(一月)为6.5C-10.5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凉适中。森林覆盖率达到77.3%,居泉州市首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
2、旅游资源丰富。德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全县有61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单体有132个,包括五级1个、四级7个、三级14个、二级32个和一级78个。其中,优良(五、四、三)级的旅游资源22个,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数的16.67%;普通(二、
一)级的旅游资源110个,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数的83.33%,生物景观丰度高,山地旅游资源相当出色。在人文旅游资源中,陶瓷、陶艺文化资源积淀深厚,瓷窑、陶坊遗址遗迹丰富,古代建筑占绝大多数,以宗教建筑为主。
(1)自然旅游资源。德化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名山胜景众多。石牛山既有名胜古迹、摩崖石刻,保存完好的中生代火山口,又是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为一体的天然景区;九仙山有知名的古刹及唐宋文物遗址;戴云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天然植物博物馆”、“天然动物园”、“天然药材宝库”等美誉;唐寨山景色宜人,为省级森林公园;小湖村千年樟树王与大正寨村千年杉树王交相辉映;水口镇拥有我省最大的瀑布群。龙门滩水库青山环抱,湖中岛屿点缀,湖光山色环境优美;温泉资源丰富,主要有蕉溪温泉群、南埕温泉、汤坑温泉、汤岭温泉等。
(2)人文旅游资源。德化的宗教寺庙、名人堂屋、古城寨和革命斗争遗址等旅游资源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建于南北朝的戴云寺,五代后唐的周香林寺、程田寺,宋代的狮子岩、龙峰岩、西天寺、龙图宫和大卿宫,元朝的金液洞,明朝的祖龙宫、圣天宫和宏祠宫、龙湖寺;归德场颜仁郁故居、永茂堂,内侍省使曾宏墓(又称丞相墓),曾任台湾教谕郑兼才墓、科荣堂和凤阳堂等。此外,还有建于1722年占地面积36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