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07年度高考工作总结.ppt

发布:2017-04-21约2.22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说课教师: 李 国 莲 学 校: 克拉玛依第十三中学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奠基性规律,是“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个体发育--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规律--可遗传的变异”这条主线上重要的环节,它承上启下,上减数分裂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下自由组合定律又是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尤其是孟德尔选择正确的实验材料,从简单问题入手,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思路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探索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有重要作用。 ; 二、依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了解,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遗传基本规律研究的一般方法——杂交法. 2.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过程,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学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借助科学发现过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以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生物遗传规律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这个实验的方法创新、思维独特,才能从根本上领会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故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是重点;但是这些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都无法在课堂上重现,教师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以疑促学,引导学生分析﹑解释﹑总结,所以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又是难点。; 四、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2.出示染色体和基因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 五、说教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是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运用质疑、启发、观察、归纳等方法,渗透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的科学过程。;  五、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一对等位基因传递的规律。; 六、教学过程; 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1、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性状由基因控制,从而建立通过研究性状的传递规律推出基因的传递规律。 问题1:遗传性状由什么控制? 问题2:现代遗传学认为,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在DNA上,肉眼看不见,如何研究?; 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通过低起点、小口径,从具体到抽象问题的尝试,不仅为新知找到了良好的生长点,还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可重复出现,其中必蕴含规律性。 问题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如何设计豌豆的杂 交实验? 问题 2、如果改变父母本请预测子一代结果如何?;   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步设疑、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得出结论,强调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较好地克服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体现了知识的学习作为能力培养的载体这一教学新理念,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同时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较大提高。 问题 1、为什么子一代全部表现显性性状? 问题 2、子二代怎么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问题 3、性状分离比例总是呈现3:1的规律,原因何在?; ; 教学过程中不可因为强调科学方法,而顾此失彼的几点: ; 教学过程中不可因为强调科学方法,而顾此失彼的几点: 3、关注概念教学、建立概念体系、揭示因果关系:本节课遗传概念、术语很多,可以说就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阶梯,扫清本课繁多的概念障碍,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坦途,为了整合全课,巩固教学目标,反馈教学效果,师生一起总结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