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基因工程操作基本程序(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3.2.2基因工程操作基本程序(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3.2.2基因工程操作基本程序(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章节内容主要围绕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程序进行讲解。本节课重点介绍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导入目的基因以及检测与鉴定转基因生物等关键步骤。这些内容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紧密相连,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通过基因工程操作基本程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掌握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其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激发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理解载体选择的原则,例如质粒、噬菌体和病毒载体的特点及其应用。
-目的基因的导入:掌握不同导入方法,如转化、转染、显微注射等,以及各自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转基因生物的检测与鉴定:学会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来验证转基因成功与否。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对以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细节:如何选择合适的启动子、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以及它们在载体中的排列组合,例如载体中启动子与目的基因的正确连接。
-目的基因导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如转化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大肠杆菌转化过程中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条件的优化。
-转基因生物检测与鉴定中的技术难点:例如PCR扩增过程中引物的设计、Taq酶的作用原理及扩增条件的调整,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基因测序结果。这些步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理论基础。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仪器(如PCR仪器、凝胶成像系统等)
-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数字化教材、在线教学视频、基因工程相关软件(如序列分析软件)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演示、模拟操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基因工程操作基本程序的PPT和视频,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设计预习问题:如“简述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及其重要性”,“列举至少三种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完成了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资料,理解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答案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的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案例,如基因治疗,引出新课。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步骤,包括载体的选择、基因的插入等。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基因表达载体,并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载体。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设计基因表达载体。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载体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实践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相关的作业,如设计一个用于生产特定蛋白的载体。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书籍和在线资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并提供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尝试独立设计基因表达载体。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扩大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基因工程基础理论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分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