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山市汽车站调研报告方案.doc

发布:2016-04-29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 黄山市汽车站建筑环境心理分析 姓名:XX 班级:建筑学 学号:XXXXXXXX 日期:2014.12.20 教师:XXXXXX 黄山市汽车站又名黄山客运总站,建于1981年,离芜湖汽车站246公里,离贵溪汽车站304公里,隶属黄山长运公司管辖。站址在安徽省黄山市齐云大道,同时兼有黄山旅游集散中心。 从宏观方面讲: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山市汽车站,位置在市区外围。通往休宁的主要干道上。但我们可以追溯历史。从其他文献中查询得黄山市老汽车站,不是在齐云大道,而是现在市中心的昱中花园位置。为何在对黄山市汽车站扩建时进行了位置的更改呢?我们从环境心理学方面进行阐述。 随着历史的推进,黄山这个旅游名城越来越享誉中外,带来的旅游人口和城市人口集聚增多。使原来小小的屯溪不能容纳,进而进行城市扩张。扩张带来的城市影响就是一些公用民用建筑进行改建或扩建。那么为何黄山市汽车站就没有选址于昱中花园而改建在齐云大道呢?首先如果在原址上进行建造,使得所有外来车辆通通涌入市中心,集聚的加大了市区道路的吞吐量。市区的干道交通就会拥堵,环境过于嘈杂,不利于黄山这座旅游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特点。从而造成的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将会极大的夸大城市建设当中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齐云大道,位于黄山市的西北侧,沿着道路往左走,到达休宁县,在齐云大道的中后部就是屯溪西站入口,极大的方面了屯溪来往车辆进出市区。沿着道路往右走,走城市外环道路经过黄山市火车站到达徽州区或者歙县。从选址位置可以看出,黄山市汽车站位置适宜,有多条公交干线进去市区,并且作为旅游集散中心,西可到达黄山风景区和宏村西递旅游村落,东可以到歙县及徽州府。从整体环境来说,黄山汽车站位置离市中心合适,并且路口干道宽阔,符合汽车站设计选址。 从微观角度看: 黄山市汽车站整体造型优美,轻盈。上部的弧形帆板设计使得整栋楼有种腾飞的感觉,站在远处观望,总能找出公共建筑客运站的感觉。建造之初,也就是1981年,此时的黄山市客运站建造的位置相较于市中心还算是远的,旁边其他建筑很少。因而黄山市汽车站整体感觉开阔,视野较大。有一定的城市代表或建筑代表性。而现在黄山市发展迅速。市区及走边区域建筑大量涌起,在屯区市中心到休宁的路上,高楼建筑比比皆是。所以黄山市汽车站也就显得不那么起眼。再加上近两年,黄山汽车站东边正在建造长运家园单元楼,使得黄山市汽车站的区域显得更加狭窄,在高度上也远远超过汽车站。从而降低了汽车站的气势。 再看门前广场。门前广场是人流和车流汇合的中心。在设计之初,应当充分考虑人车分流的思想。但黄山市汽车站在这方面很不到位每次到达车站门口,总感觉给人一种堵得感觉。氛围过于压抑。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它从侧面开门,且门口就是十字路口,如果是上下班高峰期或者红灯等候期,车辆大量拥堵在这,很多出租车就不能顺利的出去。第二,它的广场设计之初就没有人车分流,汽车,公共汽车,人,出租车都从一个路口进去。容易形成干扰。现在虽然在广场上设置的分流栏杆,但实质效果没有改变。我们仔细思量就会发现,广场是一个场所。作为人类环境中最贴近生活的小尺度系统,场所在一定时间阶段具有稳定的物质环境特征,支持者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但从长远来说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和人一样具有生、老、死。场所本身的物质特征、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人员配备状况等都可能影响场所的新生、发展、兴旺与衰落。本来适合于一个使用者群体的物质环境,如果换成另一个使用者群体来使用,环境中的某些生态特征就可能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意义。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这些特征可能会萎缩、消失甚至被改变。这也是一 座建筑不可能永远满足需求的原因。我们因此能想到,黄山市汽车站广场的设计之初应该是满足于现状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完全满足的。 与前广场不同的是,黄山市汽车站后面停车区。视野开阔,广场面积大。后面小山环绕,旁边绿树点缀,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加上原理喧闹街道。让人愿意靠近。 以上就是我对黄山市汽车站关于环境心理方面的一些分析。既从宏观方面进行的简单概括,又从微观到整个建筑乃至周边环境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旨在表达个人对汽车站的乘车后的感悟。毕竟每次回家都从汽车站出发,加上这几年对建筑的少许了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