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热熨敷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pdf

发布:2025-03-22约6.4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热熨敷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常用中药热熨敷的术语和定义、适应症、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

禁忌和意外情况及不良反应处理。

本部分适用于常用中药热熨敷技术操作。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及社区医院的中药热熨敷技

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12346经穴名称与定位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第5部分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

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

中药热熨敷

中药热熨敷是将中药加热后装入布袋,在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上移动,利用温热之力

使药性通过体表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等

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评估

4.1.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4.1.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月经期及是否妊娠。

4.1.3对热和疼痛的耐受程度。

4.1.4热熨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4.1.5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配合程度。

4.2告知

4.2.1向患者解释中药热熨敷技术的作用、操作手法和注意事项。

1

4.2.2向患者说明本法可能产生的不适,以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4.2.3药熨前,排空二便。

4.2.4感觉局部温度过高或出现红肿、丘疹、瘙痒、水泡等情况应及时告知护士。

4.2.5操作时间: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

4.3操作前准备

4.3.1护士准备

仪表整洁,修剪指甲。

4.3.2物品准备

4.3.2.1制作药熨袋

用少量白酒或醋将药物搅匀后倒入炒锅内,用竹铲或竹筷在文火下翻炒至60-70℃后,

用双层纱布包裹,再装入大布袋中。或先将药物用双层纱布包裹后放入布袋内,并将药袋

直接置于温箱中加温,将温箱温度调至60-70℃,待温度持续恒定在60-70℃时,药袋可以

使用。最后用大毛巾包裹药袋保温以备使用。

注:药物的规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选择。

4.3.2.2治疗车上层

治疗盘、凡士林、棉签、中药热熨敷布袋2个、大毛巾、纱布或纸巾、温度计、手消

毒液,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4.3.2.3治疗车下层:生活垃圾桶、医用垃圾桶、回收桶。

4.3.3环境准备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环境温度应适宜,必要时屏风遮挡。

4.3.4患者准备

4.3.4.1患者排空二便。

4.3.4.2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4.4基本操作方法

4.4.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嘱患者排空二便。调节病室温度。

4.4.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4.4.3取适宜体位,暴露药熨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4.4.4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4.4.5先用棉签在药熨部位涂一层凡士林,测量药包温度,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

2

处用力来回推熨,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

药袋温度的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药袋或加温。每

次15-30分钟,每日1-2次。

4.4.6药熨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检查药熨包有无破损,及时询问患者对温度

的感受,以防烫伤。

4.4.7操作后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4.4.8清理用物,六步洗手法洗手,摘口罩。

4.4.9交代注意事项,嘱患者避风保暖,不宜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多饮温开水。

4.4.10记录并签名。

5注意事项

5.1室内温度适宜,注意保暖。

5.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