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常见疾病的预防与管理.ppt
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第9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三)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①通过制订严格的标准和管理规范,对从事病原生物研究的实验室、传染病菌种和毒种库进行监督管理。②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病原生物有关的生物标本等的管理。③加强对从事传染病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二、传染病防制策略第62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四)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五)开展全球化控制二、传染病防制策略第63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一)针对传染源的措施对患者的措施疫情出现后,应加强对患者的管理,防止传染病扩散并争取尽快将疫情平息。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报告、早期隔离、早期治疗。三、传染病防制措施第64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1.早期发现:当关键是做好社区人群卫生常识的普及,让社区居民了解法定传染病的症状,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就诊。不仅有利于患者本身的及时诊治和康复,而且可以及时控制病原体的继续传播。2.早期诊断:不仅有利于对传染源进行控制,而且可使患者有机会得到早期治疗与隔离。3.早期报告: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掌握疫情的发生发生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病种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第65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病种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9种。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第66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病种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9种。丙类传染病是指: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种。第67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甲类及部分乙类传染病的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容易引起大流行并影响经济发展、生活秩序及社会稳定。因此,对甲类传染病及部分乙类传染病,应采取强制管理措施,力求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要求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患者、病因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第68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对其他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伤害和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第69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1.早期发现:当关键是做好社区人群卫生常识的普及,让社区居民了解法定传染病的症状,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就诊。不仅有利于患者本身的及时诊治和康复,而且可以及时控制病原体的继续传播。2.早期诊断:不仅有利于对传染源进行控制,而且可使患者有机会得到早期治疗与隔离。3.早期报告: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掌握疫情的发生发生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病种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第70页,课件共11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传染病防制4.早期隔离:隔离是将传染期患者置于不再传染健康人群的医疗监护环境中,切断传播过程,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便于管理和消毒。同时,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休息和康复,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对患者的隔离期长短依据该病的传染期而定。5.早期治疗:患者一经确诊或诊断为疑似病例,应尽快实施正确而彻底的治疗,不仅可及时消除患者的传染源作用,而且可防止某些传染病患者转变成慢性病原携带者,如伤害、菌痢等疾病不及时、正确、彻底治疗,易形成慢性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