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试题库及答案.doc

发布:2025-03-13约6.02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试题库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1.请首先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身份证号和地址名称。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

A.故宫

B.长城

C.敦煌莫高窟

D.哈尔滨大街

2.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于哪一年正式施行?

A.2003年

B.2006年

C.2008年

D.2010年

3.以下哪个不属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无”原则?

A.无损原则

B.无改动原则

C.无新增原则

D.无修复原则

4.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关于保护对象的界定,以下哪种方法不正确?

A.按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进行界定

B.按照地域、年代、类型进行界定

C.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界定

D.按照群众意愿进行界定

5.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关于保护范围的划定,以下哪种方法不正确?

A.按照保护对象的规模、范围进行划定

B.按照历史演变、文化传承进行划定

C.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划进行划定

D.按照群众意愿、旅游需求进行划定

答案及解题思路:

1.D.哈尔滨大街

解题思路:根据《世界遗产名录》,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均被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而哈尔滨大街尚未被列入。

2.B.2006年

解题思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于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规旨在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3.D.无修复原则

解题思路:“三无”原则包括无损原则、无改动原则和无新增原则,即在不损坏、不改动和不在原有基础上新增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而无修复原则则与此相违背。

4.D.按照群众意愿进行界定

解题思路:保护对象的界定应主要依据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地域、年代、类型,以及法律法规等,群众意愿不是界定保护对象的主要依据。

5.D.按照群众意愿、旅游需求进行划定

解题思路:保护范围的划定应依据保护对象的规模、范围,历史演变、文化传承,法律法规、行政规划等因素,不应单纯以群众意愿和旅游需求作为主要依据。

二、填空题

1.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历史性、代表性、可识别性、(保护价值)。

2.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有: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公众参与)、持续发展。

3.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目标、保护措施、(保护范围)、管理机制、实施计划。

4.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等机制。

答案及解题思路:

1.答案:保护价值

解题思路:根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保护价值是衡量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应填入“保护价值”。

2.答案:公众参与

解题思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需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以实现公众参与,共同维护文化遗产。

3.答案:保护范围

解题思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明保证护范围,保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答案:监测评估、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解题思路:为了保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三、判断题

1.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仅限于保护范围内的遗产对象。()

2.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

3.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保证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

4.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注重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答案及解题思路:

1.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限于保护范围内的遗产对象,还包括周边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的维护和修复。这样的保护理念有助于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传承。

2.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以保证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

3.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保证护范围,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确定责任主体,以保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4.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公众参与,可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