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一.先秦西汉口传、文字传播:自身特点、区别于西方传播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从政府部门的邸报开始,受到统治阶级的限制,传递的内容主要是官方重要文件及各地方上报的消息,服务于藩镇等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范围十分有限。先秦至秦汉,各种媒介形式和手段陆续出现,到了汉代,印刷术的发明,较成熟的社会传播活动已经开始。早期的口头传播主要是以政府传播为主,文字传播的符号系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书;媒介--甲骨、金石、布帛、竹木简。至汉代信息传播符号系统--隶书、楷书,传播媒介主要是纸,传播形式主要是政府传播和民间传播。中国新闻传播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制度 ,传播形式简单、单调;西方传播是建立在民主化制度的基础上。
二.唐宋官报、明清官报(邸报)的特点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邸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统治,而非某种具体报纸的名称。唐代时期有的称为报、报状、进奏院状报,也有的称为条报、杂报。“进奏院状报”等古代报纸的新形式是在唐中叶之后出现的。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由进奏官提供日节度使的新闻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中唐以后,“报”、“邸吏状”已成为此较习惯的名称,标志着邸报已很普及。
宋代邸报的特点有四个:1.宋代邸报的发报制度逐渐正规统一起来。2.读者范围扩大,不是像唐代一样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以及知识分子。邸报的读者群再次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官方文件,而的确是一种带新闻性的传播媒介。3.宋代的邸报已经完全从管文中脱离出来,成为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4.是定期连续发行。
?邸报从唐代初现,一直到宋代逐步发展。元代一度中断。明清时期复现,邸报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由繁盛到衰落直至灭亡的重要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邸报虽继承了前代的一些特点,但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分别表现在邸报的编辑、发行、印刷和管理等方面。 明清时期邸报的传抄和发布和以往很不同,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和提塘三个环节。清朝统治者夺取全国政权后,前期的制度大体沿袭明朝,其抄发所经渠道和环节与明朝十分相似,不过其抄传制度日趋完善。清代的驿传组织系统相当发达,这就为邸报的广为传播创造了超过明代的物质条件。在邸报的印刷方面:虽然在明代末年出现了邸报的活字印刷本,但邸报一般仍为手抄本,只有被办报人认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的报道,具有特别魅力的报道和能够引起社会轰动的报道,才会被付之以雕版印刷;手写抄传邸报的形式到清王朝的终结也随之结束。在邸报的管理方面:明清时期特务统治极端发达,文字狱的祸害也达到了顶点,虽然这一时期的某些皇帝也曾对邸报采取宽松的管理方式,但那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明清时期对邸报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即使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之下,仍然出现了历史上广为轰动的两次“伪传邸钞案”。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历史背景(书上P28)
外国背景的华文报纸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1.传教士报刊: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对于大多数传教士来说促使传教的原因是宗教改革引发的海外传教理想。?
马礼逊等出版传教书刊设想有悖于中国政府的文化政策,早期受到很大限制,不过随后处境很大变化,取得初步进展。随后后继者在东南亚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天下新闻》中文报刊,一开始是以宗教宣传性质为主,但后期新闻报道居多。创办于1815年8月5日,马六甲,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米怜人主编。麦都思一度代编,工作人员中还有中国刻工梁发等。?《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了方便对中国的传教,1815年8月5日由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威廉·米怜为创办人并一直担任主编,每月出版一期,每期5页。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内容的绝大多数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也有宣传一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章。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察》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申报》:外商们为了在中国打开销路,急于创办中文商业性报刊以便为其商品做广告。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创刊,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为了多赚钱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此外为了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地报道社会新闻。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