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波发射台设计说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设计总说明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常州市区的西面直线距离至老城区18.5公里,至新北区市政府约20公里处,西面于丹阳接壤,武进邹区文昌村委潘家村周围,场地面积大约为建设用地80亩,流转用地大约620亩,共计约为700亩。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江苏常州中波发射台迁建工程
建设地点:常州市邹区
三、设计依据
1.《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95号);
2.《广播电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1998]18号);
3.《广播电视天线电磁辐射防护规范》(GY 5054-1995);
4.《中波、短波广播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5069-2001);
5.《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34-88);
6.《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建设标准》(建标126-2009);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8.中办发[2007]11号文《中办国办印发严控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问题通知》;
9.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新建和装修办公楼的通知》(苏办〔1999〕67号);
10.国家、省部、市及行业各类建筑相关建设标准。
11.《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2.本工程项目建议书
13.本工程规划要求附件1
14.用地现状及范围线图附件2
四、设计规模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7196.3平方米。
五、设计标准
工程等级
根据建设部(1999)09号《民用建筑工程 等级分类表》规定,“江苏常州中波发射台迁建工程”工程等级为二级。
耐火等级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江苏常州中波发射台迁建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
抗震等级
根据国家抗震裂度划分区域表显示,常州州为7度抗震设防城市,本工程按7度抗震设计。
六、主导思想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简洁明快,具有现代中式建筑风格。
有利于工作的安全性,日常生活管理的有效性,满足各种功能要求的时效性。
体现适度超前,坚持可持续发展。
规划空间及建筑单体设计应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设计格调高雅,环境优美。
总平面设计说明
用地现状概述
基地位于常州市区的西面直线距离至老城区18.5公里,至新北区市政府约20公里处,西面于丹阳接壤,武进邹区文昌村委潘家村周围。拟建场地地形基本平整。
规划控制条件
建筑各方向退用地界线5米。
三. 交通组织
设计中对各种车流,人流的动态组合进行充分考虑,根据不同功能单元的使
用特性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各种流线通畅便捷,避免相互干扰。
四.竖向设计
场地标高和建筑物室内外高差结合四周道路标高设计。
竖向布置采用平坡式,地表水排除方式为暗管系统,由建筑外墙向四周道路排放,然后排入市政管网。
室外给水管道、污水管道、电气线路、通讯电缆等均采用地下敷设。
五. 景观绿化
景观绿化设计结合整体规划,力求创造协调、优美、宜人环境。
六. 经济技术指标
总建筑面积: 6048.7 平方米
规划用地面积: 53333 平方米
建筑基底面积: 4964.6 平方米
容积率: 0.11
建筑密度: 9.3%
绿地率: 45%
第三章 建筑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
本方案布局时努力创新,营造出一种既有私密性,同时又具有共享性的组合空间,各类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相对集中,在整体上又有穿插、高低、疏密、错落有致地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环境优雅,人际和谐的理想工作环境空间。
整个地块力求空间形态丰富,建筑单体各具特色。通过空间组合的流动与渗透,结合视觉与景观艺术设计,营造出一种具中国传统造园之韵味,中华文化之底蕴、富艺术氛围、人情味十足及充满生活情趣的高品位园林式工作生活环境,在节奏紧迫蒸蒸日上的都市之外创造一个清新高雅,具文化内涵,回归大自然的工作空间。这就是现代都市设计理念中的“躲避空间”,这种动与静、喧与宁的差别越大,就越能体现出当代都市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二.功能布局
地块内规划结构明晰,空间形态丰富流畅。东西向道路把南侧技术区和北侧行政生活区自然地分开,北侧行政生活区结合园林布置自然铺开,餐厅居中,方便连接南边的行政办公和北边的培训会议,并方便服务最北边的宿舍区。各功能区之间的景观层层递进,错落有致,在中心区达到一个景观高潮,各个功能间的联系也井然有序。
在注重有内部形态的同时注重外部形象,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及结合视线上合理安排建筑组群,疏密相间,积极塑造高级办公区的空间形象。
三.交通流线
道路系统力求实用,便捷,场地内道路环通,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四、立面造型
建筑单体立面设计中,采用现代简洁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