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目录
TOC\o1-3\u一、项目背景 5
二、建设标准 5
(一)数据逻辑架构 5
(二)应用支撑逻辑架构 6
(三)系统建设模式 6
三、业务流程分析 7
1、综合监测预警信息 7
2、风险研判分析 7
3、抢险救援辅助决策 8
四、建设内容 9
1、综合监测预警信息 9
1、气象预报信息 9
2、雨情监测信息 9
3、水库水情监测信息 11
4、江河水情监测预报信息 12
5、低温寒潮监测预报信息 14
6、防汛抗旱动态信息 14
2、风险研判分析 15
1、降雨强度研判 15
2、风险研判 15
3、通用研判 19
4、风险防控方案 20
3、抢险救援辅助决策 21
1、险情周边研判 22
2、资源调度辅助决策 25
3、救援建议方案 27
4、辅助知识支撑 27
1、应急响应 27
2、事故案例 28
3、应急知识 28
4、法律法规 28
5、业务管理系统 28
1、值班信息管理 28
2、防汛工作上报管理 28
3、救灾资金管理 30
4、信息提示管理 30
6、基础信息管理 31
1、防汛知识管理 31
2、风险隐患管理 33
3、防汛资源数据管理 36
4、防护目标管理 40
5、河网水系管理 40
6、防汛模型 41
7、防汛移动应用 50
1、监测预警信息 50
2、风险研判信息 51
3、灾情速报 51
4、防汛通讯录 51
5、个人中心 52
8、防汛业务数据库 52
1、防汛基础数据库 53
2、防汛监测数据库 53
3、防汛风险隐患数据库 53
4、洪涝承灾体数据库 54
5、防汛应急资源数据库 54
6、防汛案例库 54
7、防汛知识库 55
8、防汛文档库 55
9、防汛元数据库 55
一、项目背景
结合自然灾害情况和实际需求,在本期主要建设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功能。应急管理厅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采用一级部署多级应用方式,即省级集中部署,市、县部门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进行功能的延展、二次开发。在本期主要建设需求为综合监测预警信息、风险研判分析、抢险救援辅助决策、辅助知识支撑、基础信息管理、业务管理系统、防汛移动应用和防汛业务数据库八大功能。
二、建设标准
1.系统开发应满足信息系统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技术路线要求:
本项目业务系统开发采用微服务架构,要求本系统必须依托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进行开发,充分调用数据中台和应用中台能力和组件,开展业务数据库和系统功能的定制化开发,本系统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满足业务系统二次开发及微服务化需求,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系统中与软件代理交互的人为依赖性,同时还可以大量节约项目成本和上线周期。
(一)数据逻辑架构
本系统自行设计和建设业务数据库,数据治理将统一接入外部横向单位数据、安全生产相关实时感知数据以及本系统业务库数据,其中省厅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数据是数据治理系统有力的数据支撑,数据治理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后通过数据接口服务形式反补各类业务系统应用,提供标准的数据支撑服务。
(二)应用支撑逻辑架构
业务应用服务层的设计和开发遵循微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模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业务支撑层数字底座中已经微服务化后的支撑组件的原子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功能和业务逻辑设计,大大简化系统设计复杂度和运维成本。
业务应用层为应急系统各类业务应用,为全省各级用户及行业提供业务应用服务。多个业务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性较大,为保障全省各类应用的统一和无缝融合,本期项目需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业务系统,同时对已建和规划建设内所有系统进行微服务化拆分,将原本体积庞大且业务功能规划不够清晰的复杂信息系统拆成多个功能单一的模块,通过服务接入的方式接入微服务应用平台的数字底座,各模块在业务应用支撑“微服务”数字底座上以容器化部署,服务化运行,通过服务调用方式为其他有相当功能需求的业务系统开放共享,做到集约化建设。
(三)系统建设模式
本系统采用省级建设,市(州)、县各级部门分级使用的模式。
3.网络要求: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部署于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区域,与应急指挥信息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实现安全互通。
4.项目应满足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整体项目要求、技术要求。
5.成果提交标准
(1)系统平台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一套。
至少包括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报告、部署报告等系统开发过程文档一套。
(2)系统培训
开展系统操作培训,提供培训教材、培训方案、培训记录等。
(3)成果提交方式:电子版1份,纸质版2份。
(4)成果提交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
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