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方案.docx

发布:2025-03-19约4.9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土地规划、工程建设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高精度地形图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次1:500地形图测绘项目旨在获取[项目区域名称]的详细地形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地理数据。

(二)项目目标

1.完成[项目区域名称]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成图精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2.提交完整的地形图测绘成果,包括纸质地形图、电子地形图数据等。

(三)测区范围及概况

1.测区范围:[具体经纬度范围或区域边界描述]

2.测区概况:测区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交通较为便利,但部分区域植被茂密,给测量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引用标准

1.《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17

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12343.1-2008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三、技术设计

(一)平面控制测量

1.GPS控制测量

-采用静态GPS测量方法,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进行观测。

-选用精度不低于双频接收机,按同步环边数≤6条、异步环边数≤8条的要求进行布网。

-观测时段长度≥90分钟,数据采样间隔为15-30秒。

-基线解算采用随机软件,对解算结果进行质量分析,剔除不合格基线。

-采用三维无约束平差和二维约束平差,平差后基线分量中误差满足规范要求。

2.导线测量

-对于GPS控制网覆盖不到的区域,采用导线测量作为补充。

-导线等级为四等,导线边长平均长度控制在300米左右,最长边不超过600米。

-测角中误差≤2.5″,测距相对中误差≤1/30000。

-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测回数符合规范要求。

-导线边长测量采用全站仪,往返观测,观测时气象数据同步记录。

-导线平差采用严密平差方法,计算导线点的坐标,并评定精度。

(二)高程控制测量

1.水准测量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依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进行观测。

-水准路线应沿道路、沟渠等坚实地面布设,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段。

-水准仪选用DS05级,水准尺采用因瓦合金水准尺。

-观测时,仪器至前后视距差≤1.0米,前后视距累积差≤3.0米。

-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每站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基辅分划读数差≤0.5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0.7mm。

-水准路线闭合差应满足规范要求,对闭合差进行平差计算,得到各水准点的高程。

2.三角高程测量

-在地形起伏较大、水准测量困难的区域,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作为补充。

-全站仪精度不低于2″级,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精确至毫米。

-垂直角观测采用中丝法,三丝法进行检核,指标差互差≤7″。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应满足规范要求,取对向观测高差的平均值作为两点间的高差。

-三角高程路线应进行往返观测,平差计算得到各点高程,并评定精度。

(三)地形测量

1.全站仪数字化测图

-采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仪器精度不低于2″级。

-依据《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17确定地物、地貌的分类和编码。

-地形点间距根据地形类别和比例尺要求进行控制,一般平坦地区≤30米,丘陵地区≤25米,山地地区≤20米。

-碎部点测量时,应测量其平面位置和高程,高程注记至厘米。

-对于地物,应准确测量其轮廓特征点,按规范要求绘制符号。

-地貌应按等高线表示,等高距为0.5米,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的绘制应符合规范。

-野外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航空摄影测量

-若测区条件允许,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进行地形测量。

-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