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视画面的采编技巧.ppt

发布:2018-05-11约5.32千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视画面的采编技巧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周建华 在交流之前,先说明一点,我主要就电视画面拍摄和编辑中的一些基础内容和常见问题进行讲解,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向各位年长的前辈和年轻的同行作一个汇报,有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有人说,做电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电视人就好比餐馆里的厨师,无非是在重复地做买菜和炒菜两件事,最终为了给客人端上美味可口的佳肴。 这种说法的确很精辟,平淡朴实的语言却形象地点出了电视艺术的本质。简单来讲,做电视就是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也就是常说的采编(采集画面和编辑画面),其目的是要给观众奉献精美的视听大餐。“买菜”的功夫和“炒菜”的水平,决定了“餐馆”的生意。电视台的节目要想收视率高,看来要在“菜”上大作文章。 前期拍摄的画面是生的“菜”,在买菜这一环节,厨师一定要眼明手快,精挑细选,争取在菜市场买到色泽新鲜、质地优良、没有虫眼的菜。 前期拍摄(一) 摄像师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拍摄的镜头或者画面必须符合“稳”、“准”、“匀”、“实”四点基本要求。 稳 稳是说画面要平稳,这是画面拍摄最基本的要求,是观众审美的基础,歪歪倒倒、晃晃悠悠的镜头是谈不上构图的。 怎么样才能使画面平稳? 第一,充分利用生活中一切物体存在的垂直或水平的线条作为参照的标准,使摄像机的屏幕框架与之平行或垂直。比如电线杆、墙角线、水平面等,都是很好的参照物。 第二,端正摄像机的持机方式。双腿平肩自然分开,重心居中。肩扛式的广播级机器持机一定做到三点稳定,即左手把住镜头罩,右手紧穿防护带,肩部吻合海绵垫。掌托式的专业机器持机,左手底盘要平,右手要稳,眼睛贴近寻像器遮光罩,手臂尽量向胸部靠近,力求增加着力支点。 第三,调整呼吸。身体素质好的摄像师最好在开机录制时屏住呼吸,直到一个镜头拍完,做不到这一点的至少应保持均匀的呼吸状态,尽量让呼吸对镜头稳定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第四,寻找并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支点来稳定机器或摄像师的身体。比如,摄像师依靠树木、墙体进行拍摄,或者把机器搁置在固定物体上拍摄。 第五,只要能够使用三脚架一定要用它,并且必须调整水平,以确保画面的平稳。 准 准是说画面构图准确。远全中近特各种景别必须准确应用,拍摄到位。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要做到心中有数。全景拍摄忌讳头顶天脚立地,中景注意不要齐膝关节或髋关节拍摄,否则被摄对象就被截肢或腰斩。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必须言之有物,长度适当,停顿果断。 匀 匀是说运动拍摄速度要均匀。时快时慢,卡卡壳壳,就像木匠拉一把生锈的锯子,观众看起这样的片子最头疼。肩扛拍摄摇镜头时,要靠身体腰部转动,而不是手臂转动;使用带阻力的三脚架拍摄时,要把握好摇动手柄的力度。 实 实是说画面聚焦要清晰。在使用摄像机手动变焦拍摄时,最好先朝被摄对象推满(调长焦)调实,再拉开(变广角)选择合适的景别进行录制。如果不推就直接选较大的景别聚焦拍摄,有时肉眼看似实焦的画面其实是虚焦的。 前期拍摄(二) 摄像师要勇于追求更高的境界,拍摄的镜头要鲜活富有新意:画面运动感强,空间具有纵深感,声画并茂。 为什么必须让我们的画面动起来? 因为影视最基本的形态特征是运动的影像,可以说没有运动就没有影视的存在。影视艺术同图片艺术、绘画艺术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的运动特性。当然,影视的运动比较特别,它不像舞台上的演员是真实存在并可以触摸的,而是通过观众视觉暂留的生理现象,使无数静态的图像以每秒24格(电影)或25帧(电视)的速度播放,在观众的大脑里形成运动的感觉。 如何增强画面的运动感? 构成电视屏幕运动的因素有三种:被摄对象的运动;摄像机的运动;镜头的转换。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努力实现。 被摄对象的运动 要想方设法让摄像机所面对的被摄对象动起来。摄像的画面不同于照相的图片,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被摄对象的动静区别。记者边走边采访在电视上十分常见,挂前景的柳枝随风飘动,建筑在湖面的倒影被一石激起层层波浪,静态的历史照片在屏幕上呈现光影的变化等,都是增强画面动感的好办法。 固定画面的拍摄,更要让画面中的被摄主体运动起来。固定画面没了机位的改变,没了光轴的改变,没了焦距的改变,推拉摇移跟升降都不能实现,所以画面内部被摄对象的运动就显得格外重要。 摄像机的运动 摄像机的运动形态有三类:机位(机器中心点位置)变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