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ppt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内容:政治上,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2)意义:改革效果不佳,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思维点拨】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1)改革内容都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2)结果都失败了,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3)失败原因:都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的原因(1)内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外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2.东欧剧变的表现(1)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2)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3.东欧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4.苏联解体: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叶利钦控制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名师点拨】东欧剧变及其原因、启示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原因:根本原因是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均长期采用苏联模式;直接原因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启示:经济建设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僵化的经济模式;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考点4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2022版课标: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一、万隆会议(2024年,2分)1.时间、地点与内容(1)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2)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2.精神: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3.历史意义(1)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2022年,2分)1.开始(首先开始于北非)(1)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2)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纳赛尔领导起义,推翻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3)1962年,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2.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3.结束: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古巴革命: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名师点拨】1.万隆会议期间,中国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万隆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面貌,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体系逐渐崩溃。关于非洲独立运动可以分三步记忆:点燃(50年代初,北非)——高潮(1960年“非洲年”)——结束(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3.拉丁美洲斗争的主要特点是反对美国控制,斗争的主要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争取经济发展。1.[2020·福建]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德国由美、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1949年,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这反映了美苏关系()A.从紧张到缓和B.从合作到对抗C.从敌对到友好D.从和平到战争2.[2022·福建]李老师组织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班级群推送了资源包(见表)。据此可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美苏冷战对峙3.[2024·福建]为防止德国受苏联的渗透和影响,1946年,美国国务卿声称“除了原子弹以外,德国连同它拥有的各种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它”。这体现了美国()A.研发原子弹的需要B.国家干预政策C.贸易保护主义盛行D.称霸企图明显4.[2021·福建]苏联和美国以及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