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悲观的研究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防御性悲观的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0161-02
摘要:防御性悲观是指个体虽然在过去的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情境仍然设置低的期望水平,并在情境发生前反复思考可能的结果的一种认知策略。文章介绍了防御性悲观的概念与测量、研究焦点等,跨文化及应用研究是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防御性悲观 认知策略 自我妨碍
1、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乐观的人总是从积极的方面考虑问题,就算失败他们也不会失落,并相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而有的人一遇到问题就很悲观,伴随着极高的焦虑,不断提醒自己有可能会失败,尽管他们在过去类似的情况中已经做的很好。通常都认为积极地看待问题是正确的,悲观态度不可取,成语“杞人忧天”也告诉人们不要有过多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心。然而,Norem 和Cantor关于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的研究提出并非所有的悲观都是适应不良的表现,消极思维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1]。防御性悲观的相关研究在教育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国外关于防御性悲观研究起步早,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中国大陆关于防御性悲观的研究还很少。
2、防御性悲观的概念与测量
Norem等人于1986提出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指个体虽然在过去的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的情境或事情时仍然设置低期望水平,并在事情或情境发生前反复思考可能的结果的一种认知策略。尽管防御性悲观的个体在过去的情境中做的很好,他们还是会感到焦虑和预期事情的结果很糟糕,甚至无法控制。防御性悲观者对事情可能出错的细节进行反复的心理预演,在脑海中计划着如何处理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把这些计划付诸于实践。尽管一般情况下期望水平越低,实际表现会越差,而防御性悲观虽然有低的期望水平,却不会对实际的表现产生负面作用。防御性悲观者的焦虑不会干扰他们的表现,如果试图让他们放松下来,或是进行积极的思考,反而会降低他们的表现,防御性悲观者能将自己的焦虑化为动力[2]。防御性悲观与中国所说的“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有相似之处。研究者们多采用Norem和Cantor编制的防御性悲观量表DPQ(defensive pessimism questionnaire)测量防御性悲观,Norem(2001b)对量表做了修改[2],将原来的11点计分量表修改成7点计分量表,并命名为学业防御性悲观量表(academic defensive pessimism questionnaire,A-DPQ)。α系数达到.70,六周时间间隔的重测信度为.73,三年时间间隔的重测信度为.55。
3、防御性悲观的研究焦点
3.1 防御性悲观与乐观
与防御性悲观相反的一种认知策略是乐观。乐观者为成就情境设定较高的期望水平,他们避免对事情的结果作过多的反复考虑,他们更喜欢通过做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如果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乐观者的感觉就会很糟糕。乐观者对随后的失败会做自我保护的归因,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避免自我价值的破坏。已有研究发现防御性悲观和乐观在途径和对新任务的适应上都有差别,然而这两种策略都能做得同样的好,但是防御性悲观者比乐观者报告更多的焦虑和更少对成就情境的控制[3]。
Norem(2004)研究了心境对防御性悲观策略和乐观策略的不同影响[2],发现防御性悲观者的表现与积极的心境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消极的心境无关;对乐观者而言,其表现与积极或消极的心境都不存在相关关系;它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目标的解释不同:防御性悲观者比乐观者认为他们的目标更有压力,冲突更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也更容易失败;然而他们的成就表现却没有差异,但防御性悲观者比乐观者报告更多的消极情绪。Norem(2001b)认为防御性悲观者的焦虑是他们认知策略的前因,焦虑会影响和伴随他们对目标的评价。防御性悲观的消极情绪不是需要治疗的病症,而是管理他们所处情境的有效途径。对可能出现的消极结果做反复考虑会增加防御性悲观者的焦虑,但也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来避免这些结果的发生。
3.2 防御性悲观与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是指个体预期事情有可能会失败时,故意给自己设置障碍,并将失败归因为自设的障碍,从而避免承认能力上的不足(Rhodewalt Davison,1986) [4]。如果自我妨碍者失败了,他们会准备一个已经设定好的借口来解释失败的原因,如没有时间而不是能力不足。
Martin认为防御性悲观和自我妨碍有相同的地方[5]:首先,防御性悲观和自我妨碍都能激活害怕失败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