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矿井自然条件安全性评价数学模型建立的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离差最大化 的矿井 自然条件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工作面作业环境安全性
评价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差,结构不明确 ,评价
全性评价数学模型建立的研究 的深度难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求。
朱国宏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原则一:明确具体性。本课题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煤
摘要:文章在分析现有矿井作业环境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矿,鉴于煤矿技术力量薄弱,若采用大量的定性指标,现场
缺陷的基础上,根据 《煤矿安全规程》,并以历史经验数据 技术人员很难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它们的权值和分值,评价
为依据,构建了矿井 自然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 的难度将会加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因此,评
离差最大化的煤矿 自然条件安全评价数学模型,通过实际 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具体明确,便于技术人员把握,同时
应用,该安全评价方法实用、有效。 采用的评价指标应该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工作面作业环境
关键词 :矿井 自然条件;安全评价;离差最大化 的合理与否要有明确的界定。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原则二:全面客观性。井下作业环境是一个复杂动态
文章编号:1008—8881(2010)04—0121—03 变化体系,涉及到的因素特别多,同时又不断发生变化。所
以在确立评价因素时应力求使评价指标能全面准确地反
矿井 自然条件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影响 映出矿井工作面作业环境的状况与技术质量特征。
煤矿安全状况的自然条件因素非常多,但是主要有瓦斯涌 原则三:简单方便性。建立的评价因素体系应该方便
出量 、煤层倾角 、煤层厚度、开采深度 、正常涌水量、挥发分 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现场测试,使中小煤矿的技术人员能够
含量、自然发火期、地质构造、顶底板状况等9项指标。通 很快掌握,避免繁琐复杂。
过科学的方法对上述9项指标进行评价,确定矿井 自然条
件的安全性 ,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矿井自然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煤矿地下作业是有别于其他生产系统的最显著特点,
一 、 现有矿井作业环境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 它具有许多不安全的自然因素。要实现矿井 自然条件安全
分析 状况评价的目标,就要有完善、合理和科学的指标体系,评
在现阶段,安全评价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单一 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是评价研究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的安全检查表法、指数法到人 智能、神经网络等方法。与 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精度和结果。影响煤矿 自然条件的安全
此同时,安全评价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 状况的因素非常多,但是主要有瓦斯涌出量、煤层倾角、煤
是对像煤矿这种大型复杂T业系统来说,评价指标的选取 层厚度、开采深度、正常涌水量 、挥发分含量、自然发火期 、
和量化带有很多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个人的看法的不同决 地质构造 、顶底板状况等9项指标。以这9项构成煤矿 自
定了评价指标选取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然条件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l、片面追求评价方法的更新和指标选取的数量 ,偏离 根据 《煤矿安全规程》,并以历史经验数据为依据划分
安全评价技术的适用性。 了5个等级f见表 3—1),即I级、Ⅱ级、Ⅲ级 、Ⅳ级、V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