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区别.docx
1
从基本概念区分
从二者的基本概念看,短时强降水是指1小时内某地降水量超过20毫米的降水过程,用来说明短时间内的降水强度,也可以用5分钟、10分钟或30分钟内的降水量来表征。
按照青海气象部门的相关规定
短时强降水是指1小时降水量≥8毫米的降水(不同地区,标准有所差异)。此类降水持续时间短,强度大,可导致短时地面积水、城市内涝局部山区山体滑坡等情况,给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经济损失,是高原夏季灾害性天气之一!
而24小时累积降水量达到50毫米或以上的降水被称为暴雨,按其降水量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为暴雨;1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不一定形成暴雨,同样,暴雨过程也不一定包含短时强降水。”某地5分钟内出现10毫米的降水,降水强度相当于1小时120毫米,24小时内再没有出现降水,这是一次特强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而是小雨、非暴雨过程,给人的感觉将是天塌地陷,非暴雨倾盆所能形容;如果某地出现了一次24小时持续性降水过程,降水强度只有5毫米/小时,24小时累积降水量达到120毫米,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大暴雨过程,但是没有出现短时强降水,给人的感觉是细雨纷飞。
2
从成因分析产生过程
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低层大量水汽上升,遇冷凝结成云,由于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云中的水粒子以不同的相态存在,如霰、雪花、冰粒、过冷水、水等,它们彼此之间发生碰撞、合并和相态变化,形成更大直径的粒子,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自然下落。如果云中上升气流足够强,部分液态水粒子或冰相粒子会再次被带到更高的空中,这样可以形成更大直径的水粒子或冰相粒子。由此循环,可形成大片的积雨云,这就是对流过程。短时强降水就是由对流降水导致的。积雨云内上升气流非常强烈,垂直速度可达20米/秒到30米/秒,最大可达60米/秒,比台风的风速还要大。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云内的水滴或冰粒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急剧降落到地面,形成短时强降水或冰雹。
3
“列车效应”为二者建立联系
????从暴雨和短时强降水之间的区别看,短时强降水强调的是强度,暴雨则强调累积值,即累积降水量。而谈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短时强降水不一定形成暴雨,但“列车效应”形态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往往导致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什么是“列车效应”?“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站在铁道边,一列火车经过时,会有什么感受?”
“火车有很多节车厢,当其经过时,肯定是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这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朵对流云(被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地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列车效应”是短时强降水与暴雨之间重要的联系桥梁。
有时出现连续的强降雨云团给某地带来的连续的短时强降水这样的天气常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的发生。
4
暴雨天安全指引
如遇城市内涝需防触电?尤其是居住在低洼院落、平房或是地下室,首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同时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如果暴雨来袭,居民可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进行防护。?
行人在街上遇暴雨及时躲避?遇到暴雨,应立即到室内避雨,不要在高楼下停留,也不要在大型广告牌下躲雨或停留,以免被坠落的物品砸伤。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城市暴雨容易路面积水,严重时引发河水倒灌,淹没道路,车辆熄火,出行时行人遇到此情况要及时下车向高处转移,司机应避开积水路段。?平时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暴雨时造成积水成灾。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野外如遇暴雨利用工具快速转移?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所以不要呆在河边,如果遭遇此情况,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山区遇暴雨需防山洪等地质灾害?如果连降大雨,很容易暴发山洪,所以在暴雨时要避免渡河,也不要在底层疏松的山体下面久留,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