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饲料化处理技术-饲料与饲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玉米秸秆饲料化处理技术
陈健 王顺建
安徽省萧县农业委员会 萧县 235200
萧县是一个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常年种植玉米4.2万余公顷,生产玉米2.4亿公斤左右,生产玉米秸秆0.6亿多公斤。萧县有6个饲料加工厂,生产的玉米除满足本县需要外,主要销往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用于饲料加工;而玉米秸秆10%用于直接还田牲畜饲料%的秸秆被焚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新途径是作为肥料开发利用、作为新型能源、作为畜牧饲料、可降解材料、工业原料和培养食用菌基料等。秸秆的综合利用可加速畜牧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且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保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1 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秸秆的化学组成有所差异。玉米芯成分 MJ/kg、%、mg/kg含量 氨基酸 含量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含量 消化能 2.968 赖氨酸 0.08 核黄素 1.1 代谢能 负值 蛋氨酸 0.03 烟酸 7.3 粗蛋白质 2.70 苏氨酸 0.09 泛酸 3.8 粗纤维 36.7 异亮氨酸 0.08 铁 210 钙 0.06 组氨酸 0.04 铜 6.6 磷 0.46 缬氨酸 0.11 锰 5.6 粗脂肪 1.8 亮氨酸 0.16 硒 0.08 粗灰分 精氨酸 0.09 水分 6.0 苯丙氨酸 0.09 甘氨酸 0.12 玉米秸秆饲料化??? 玉米秸秆饲料容积大,适口性差,动物采食有限,消化利用差,猪禽对秸秆难以利用,牛羊对其利用率稍高。牛对玉米秸秆的消化能为10634KJ/kg,猪对玉米秸秆的消化能为2165KJ/kg。[1]可以说秸秆对反刍动物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生产价值,对单胃动物的营养价值极低。要提高玉米秸秆的饲喂价值,关键在于加工处理,破坏秸秆的组织结构,降低纤维成分的结晶性。玉米秸秆饲料化通常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处理方法。物理“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的谚语,很有科学性,这也是我县饲喂牲畜的最传统的一种方法,玉米秸秆铡切简单方便,但适口性、采食率、消化率等均不理想。
2.1.2 揉切
揉切是一种理想的秸秆物理处理方法,就是应用挤丝柔碎机对玉米秸秆的精细加工,使之成为柔软的丝状物,其质地松软,能提高牲畜的适口性、采食率和消化率。为适应反刍家畜对饲料的,玉米秸揉碎,饲喂牛、羊等反刍家畜。
热喷是将粉碎后的秸杆投入压力罐内,经短时间低、中压蒸气处理,然后喷放,以改变其化学物理结构,成为优质饲料。经热喷处理后的秸杆饲料,粗蛋白含量有较大提高,消化吸收率也成倍增长。
2.2 化学处理利用酸碱等化学物质对进行处理,降解部分纤维素,以提高其饲用价值。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碱化和氨化处理方面。1)、碱的湿法处理
① 用氢氧化钠进行湿法处理:先配制1.5%氢氧化钠溶液,再用相当于秸秆10倍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室温下浸泡秸秆3天,多余的碱用水冲洗掉,最后用经处理后的秸秆饲喂家畜。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点是能维持饲草原有结构,有机物质损失较少。经此法处理的秸秆,纤维素成分全部保存,干物质大约只损失20%。它能提高消化率;有芳香味,适口性好;设备简单,花费较低。但是,用这种方法处理秸秆,在用水冲洗过程中,将有25—30%的木质素、8—15%的戊聚糖物质损失掉。而且用大量的水冲洗,也易造成环境污染。
② 轮流喷洒法:方法是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轮流喷洒秸秆,喷洒碱液后,不用水冲洗,而用磷酸中和。中和溶液中可以加入适当的微量元素,尿素,糖蜜和维生素物质。用此法处理,有机物质消化率可以提高到66%。
③ 浸泡法:方法是将秸秆放在1.5%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0.5—1小时,再晾干0.5—2小时,随之在10℃左右的气温下堆放成熟3—6天,最后用经堆放的秸秆饲喂家畜。进行第二批浸泡时要添水,并按每千克秸秆加60克氢氧化钠,以保持氢氧化钠溶液的1.5%的浓度。据试验经此法处理的秸秆,有机物质消化率可以提高20—25%。如果在浸泡液中加入3—5%的尿素,处理效果更好。
(2)、碱的干法处理技术
用氢氧化钠进行干法处理时,先按每100千克秸秆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30升喷洒于秸秆,且边喷洒边搅拌,使之充分混合,以便碱溶液渗透于秸秆中。
处理后的秸秆不需要用水冲洗就直接堆存在仓库或地窖里,也可压制成颗粒饲料,需要用时即可取出来直接喂家畜。据试验用此种方法处理的秸秆,消化率可提高12—15%。但是,由于这种秸秆其碱的残余量较多,家畜饲用后引起饮水、排尿增多,且容易污染环境。
2.2.1.2石灰处理
(1)、石灰乳碱化法
先将45千克的石灰溶于1吨水中,调制成石灰乳(即氢氧化钙微粒在水中形成的悬浮液),再将秸秆浸入石灰乳中3—5分钟,随之把秸秆捞出,放在水泥地上晾干,经24小时后即可饲喂家畜。捞出的秸秆不必用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