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微生物生长和环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8章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 第1节 微生物的纯系分离 第2节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第3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第4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第5节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在高等生物中,生长既是个体的增大,而繁殖则为个体数量的增加; 对微生物个体来说,生长与繁殖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是对微生物群体来说,其生长就包括了生长与繁殖两个过程。 第1节 微生物的纯系分离 1稀释法 2平板划线法 3亨盖特滚管技术 4 单细胞(孢子)分离 5 组织分离法 6选择培养分离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微生物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就是纯培养技术,要研究微生物,必须把混杂的微生物类群分离开,以得到只含一种微生物的培养。从一个细胞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获得纯培养有不同方法。 1 稀释法 (参见实验部分稀释平板计数法) 取稀释到一定浓度的样品倒平板或涂平板,待培养一定时间后,平板上生长出的单菌落可能是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挑取此单菌落重复以上操作数次,就可得到纯培养。 2 平板划线法 用接种环沾取少许样品,在已凝固的培养基表面连续划过,方式有平行、扇形、连续划线。由于接种环连续移动,可以逐渐分散细菌,以形成单菌落,重复数次,即可得到纯培养。 3 亨盖特滚管技术 Hungate设计该法分离纯化对氧气极为敏感的专性厌氧微生物,整个操作必须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熔化后冷却并保持约50℃,用纯氮气驱除管中的空气,将待分离的材料适当稀释、加进试管,迅速将试管密封、在冷水中滚动混匀样品与培养基,使培养基在管壁上均匀冷凝。将滚管培养后,在管壁上将形成单菌落,再在无氧条件下无菌操作挑取单菌落,即可获得厌氧纯培养物。 4 单细胞(孢子)分离 采取显微操作技术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被称为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一般可用单细胞分离法分离纯化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但对于个体很小的细菌则不易操作。单孢子分离法要求操作者具有较高的试验技巧,多限于在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采用。 5 组织分离法 该法主要用来分离高等真菌和某些植物病原菌。首先取一小块植株或器官组织,用0.1%的升汞(HgCl2)溶液进行表面消毒3~5min,然后用无菌水洗涤数次,移置到培养皿中培养基表面,适温培养。3~5天后,组织内微生物可向组织块周围扩散生长,经菌落特征和细胞特征观察确认后,即可由菌落边缘挑取部分菌种转入斜面管;对于能产生弹射孢子的高等真菌来讲,可将消过毒的菌盖剪成黄豆大的小块,悬挂在装有PDA培养基的三角瓶内,可以较快地获得纯培养。 6 选择培养基分离 不同细菌需要不同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可以针对要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提供适合其生长的条件,而限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使得要分离的微生物占优势,然后进一步纯化。 灭菌、消毒的方法 煮沸法:100℃,30~60min。 巴氏消毒法: 方法 63~65℃,3Omin,或70℃,l5min 适用 风味饮料及不耐热的营养细胞。 间歇灭菌法: 方法 100℃,15~3Omin 室温过夜 (残留芽胞萌发) 100℃,15~30min…重复3次,可杀灭所有微生物。 适用 不耐热的药品、营养成分、特殊培养基,或缺乏高压灭菌锅时。 高压蒸汽灭菌:方法 121℃,20min。 适用 一般培养基、液体、固体、器具等。 干热灭菌:灼烧法 干燥箱灭菌法:160~180℃,1~2h。 第2节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1 生长量的测定 2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微生物生长可分为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个体生长是细胞成分有规律地、不可逆地按比例增加的生物学过程。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可以看出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生长是一个逐步发生的量变过程,繁殖是一个产生新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在高等生物中这两个过程可以明显分开。但在低等单细胞的生物里,由于个体微小,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又很难划分的过程,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单个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既无必要又十分困难,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指微生物群体中个体数量或质量的增长,即微生物群体生长。 1 生长量的测定 (1)干重法 (2) DNA测定法 (3)含氮量测定法 (4)其他生理指标测定法 2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直接测数法或总菌数测定法 (2)稀释平板计数法,或活菌计数法 (3)液体稀释最大可能计数法 (1)直接测数法或总菌数测定法 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