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样本.doc

发布:2015-09-08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要: 大学新生由于初涉大学生活,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人生目标很容易失落在大一。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分析大学新生人生目标失落的现实表现和原因所在,并探索重新确立人生目标的有效途径对于广大的新生同学完成角色的转换和目标的调整大有裨益。 关键词:大学新生,迷茫,人生目标,重新确立 导言: “度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一年级新生可能会突然感觉,大学生活顿时失去了方向。而面对随意支配的时间,又好像不知该干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确实,大一新生从高中到大学,无论生活方式、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同时也会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一些同学由于没有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和目标的调整,人生目标便日渐迷失以至失落了。由此展开一次社会实践调查: 调查目标:通过社会调查深入思考大一新生人生目标失落的表现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一些 可资借鉴的意见和措施 调查时间:2011年1月29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保定市保定一中 调查对象:保定一中07级335班同学(共65人,其中9人非大学生,实56人)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见附录 正文 基本情况: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数 A B C 最多 主要体会: 一、大学新生人生目标失落的表现 1、学习懒散 为了实现考上大学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现在如愿以偿了,他们觉得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变得很懒散。不集中精力学习,逃学、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课上不听课,课下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也大有人在。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对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不适应,中学教学大多是以灌输方式为主,教师总是填鸭似的巴不得把知识都塞给学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大。大学则不同,学生的自由空间比较大,教师多数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培养、拓宽。为此,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很懒散也很无奈。 2、生活无聊 大学以后,思想上的压力和动力消失了,一些学生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便无心继续学习,而追逐理想中的大学悠闲生活,竞争意识难以激发,便得过且过,精神空虚,难以寄托。正是由于目标的迷失,这些同学把时间、精力寄托在下棋、打扑克、跳舞、进电影院、谈情说爱等。尤其是当前高校周围林立的网吧,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网络了大批忠实的新生顾客。 3、心理迷茫 进入大学的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高中时是班级的佼佼者,可是到了大学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自己只不过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一员。这不免对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很大,有的甚至为此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成理想的天堂。但入学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大学也摆脱不了三点一线式的乏味的生活。如此之大的落差,一些学生难免会有一种“失落感”,对未来感到了迷茫。 几点思考: 大学新生人生目标的迷失以至失落有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碰撞、学校新生工作的缺陷和不足和在校老生不正确引导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新生自身的因素。因此,应从大学新生自身上寻求人生目标失落的原因。 1、没及时调整自己的大目标 由于高考竞争激烈,迫使学生及家长都把考上大学当成了人生的大目标。学生和家长只有一个中心,即拼命考大学,一切服务于此。使得学生又错误地认为上了大学以后就可以松口气。因此可以说,部分新生在高中阶段还没有确立起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所以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造成学习乐趣减弱,远大的目标不明确。 2、没有处理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生大目标包括众多具有阶梯递进关系的阶段性目标,而且也是通过自己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目标完成而一步一步实现的。考上大学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很多新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考上大学当成了人生的唯一目标。没有真正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所以,升入了大学殿堂,实现了短期人生目标,无法确定新阶段的目标,这导致了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迷茫。 3、对专业缺乏正确认识 对专业的片面认识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学生:一方面是线上甚至高分考入的新生,由于不能全面理解专业的内涵或因填报高考志愿不当而被调剂进来的,他们是带着满腹委屈的心情来校学习的;另一方面是线下的同学,是靠加分考进来的,他们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情绪来校学习的。这两种现象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前途感到暗淡,学习缺乏动力。 4、对大学生活存在着诸多不适应 首先是生活上不适应。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个性间的相互包容,看似平凡小事,却时时都在对每个人进行着待人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