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突破融资瓶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微企业突破融资瓶颈
摘要:目前,小微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造成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大是造成小微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困难的主要障碍,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内在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造成信贷风险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发展;公司治理;信息不对称;主银行制
0引言
小微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还是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和社会和谐,都离不开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外部资金的支持。由于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融资难已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目前,小微企业融资主要???源于民间借贷,在直接融资渠道尚待完善的情况下,从商业银行贷款的角度突破融资瓶颈是解决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关键。从商业银行角度看,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相继完成,“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就信贷业务而言,小微企业将逐步成为银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
目前,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解决对策及措施方面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如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资金需求“短、频、急”、信用状况差、信息不对称、担保物缺乏等;解决对策主要围绕政府的政策扶持、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调整、银行的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小微企业的自身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及建议,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差别化监管、完善信用体系、创新信贷产品、改进信用评级、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小微企业财务制度、采取联合担保等等。综上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大,其次是投入产出低,缺乏规模效益。从银行信贷经营角度,了解和防范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无疑,上述措施的实施和完善都将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这些措施建议主要围绕银行如何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及转移风险成本等方面,对如何从源头上避免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则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措施建议。
1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内在成因分析
1.1风险来源分析
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角度看,小微企业除了经营规模小、担保物少等客观限制因素外,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是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及风险状况掌握不足,丧失有效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信息基础。当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交易时,作为代理方的小微企业具有掌握自身经营和风险状况的信息优势,商业银行则处于信息劣势,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准确把控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造成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风险,阻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信贷契约关系后,信息不对称会诱发小微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道德风险,造成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决策不科学导致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么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要么导致自身面临发展危机。当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建立信贷契约关系后,商业银行作为小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应该在小微企业决策中得到体现和维护。小微企业决策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所有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不能充分顾及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对经济规律把握能力差、经营和管理经验欠缺等原因也会造成小微企业的决策不科学,形成经营风险。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无论哪种风险都会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
1.2内在原因分析
小微企业公司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采用业主制或合伙制,普遍面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高度统一,小微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方式,小微企业的企业主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衡,难以避免因企业主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造成对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侵害。同时,这种决策方式受企业主知识面、信息量及思维模式的限制,决策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往往过于简单,权责不明,内控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会计和经营信息失真,造成企业与商业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角度看,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体现为信息不对称和决策不科学,信息不对称和决策不科学则造成商业银行面临逆向
显示全部